“罗辑思维”最近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议题,专门讲述“德国式的市场经济”,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吴伯凡在《认知方法论》课程中有一个洞察:有工匠精神的那些国家,往往在历史上也是军国主义国家,比如日本和德国。原因在于,他们的文化底蕴就是守纪律、重细节,善于在已经确定的方向上做到极致。整个国民的生活都带有准军事化的性质。不管是当年的军国主义,还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其实都是这个底层的文化指针的表现而已。
这种底层指针,还决定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商业模式。德国首富开的阿尔迪超市(ALDI)之所以在德国吃得开,是因为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带有“准军事化”的特点,要求的生活品类不多,类似于军队后勤供给的方式,这就让商品品种很少的阿尔迪超市能够在德国发展得很好。要是换到的美国,这种模式就不灵了。这种底层的文化指针,被滥用,就是民族灾难。而被善用,那就是独特优势了。
西方的那些富国,搞的市场经济看似差不多,其实,在市场经济这个大概念下面,还有不同的流派。德国式的市场经济和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差别很大。
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了很多国家的经济。德国当然也受到了冲击,但德国GDP只在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随后就开始了复苏。在今天的欧洲经济版图上,德国几乎是唯一的亮色。再比如,发达国家一般是一旦富有,制造业就开始外流,大家不愿意干苦活脏活累活。美国的情况比较极端,制造业几乎空心化了。但是德国的制造业还是非常好。德国人口八千多万,制造业的世界名牌多达2300多个。这也是一个反常的情况。德国式的市场经济为何独树一帜呢?
最容易看到的一个原因,是德国人没有搞美国式的金融。一般的认识,没有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完善。但是德国就是不信这个邪。这么发达的经济体,对金融发展其实是有意遏制的。
1、抑制金融业的好处
德国的经济体量比英国大得多,但说到金融中心,德国的法兰克福比英国伦敦差得太远。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充其量也就是欧洲的区域金融中心。而且,美国的金融体系是以股票市场为中心。德国则是以银行为中心,股票市场不发达。德国股票交易总额和GDP的比值,2017年的数据,德国是42%多一点,美国则高达205%。就算是以银行为中心,德国政府对银行的监管也非常严格,采用各种办法压制银行高风险业务。银行风险低了,自然利润也就低了。所以,在德国,你要是干金融的,收入并不算高。与此正好相反,在美国最优秀的人才纷纷去华尔街赚大钱,在德国,优秀人才更乐于加入实体经济,工业经济。这其实正是德国刻意压制金融业的用意之一。德国人不太相信那一套钱生钱的金融逻辑。这看起来观念很落后,但就因为这种落后保守,德国几乎不发生金融危机。经济的波动性也远远小于其他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这种不相信的背后,其实你还是可以看得到那种军事化组织的思想根源。把经济发展交给流动性非常大的金融业,还是不如交给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业放心。
再比如,德国工会的作用和美国也有很大不同。美国的市场经济中,工会和企业是死对头。即使经济危机来了,工会也往往拒绝降低工资,逼得企业只好裁员,大家都受伤。而德国呢,如果企业遇到危机,工会一般更愿意谈判降低工资,或者延长工时,大家共渡难关。当然,这也不是一方面让步,德国工会是可以进入企业监事会参与管理的,企业和工人利益就有了协调机制。此外,德国对罢工也有严格限制,罢工事件的数量很少,这也保证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所以,德国社会的细胞其实不是家庭和个人,社会结构更多地是建立在实体企业上的,企业才是社会细胞。
2、间接税也有好处
一般以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以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什么叫间接税和直接税呢?简单地说,直接税,就是直接向个人收的税。间接税,主要是向企业收的税,企业再通过商品涨价方式把负担转嫁出去,所以叫间接税。
美国的直接税,占比超过60%;德国则是发达国家中的另类,税制以间接税为主,占比超过60%;在美国买东西付钱的时候是告诉你,多少钱是商品的价格,还有多少钱是交税的。直接税制下,随便买个东西都要交税,所以,公民的纳税意识比较强,因此权利意识也比较强,会形成对政府的制约力量。而间接税则会掩盖税收的真相,政府容易暗中扩张收入和权力。
但是德国的情况证明,现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其逻辑是,个体公民就算纳税意识比较强,但是他怎么有能力真正对政府权力形成制约呢?但是在德国这样的间接税制下,政府找企业收钱,像大众、奔驰、宝马这样的巨型企业,制约政府的力量就大得多了。他们对政府提出的各项诉求,政府当然对这些税收大户就要重视的多。他们和政府沟通的管道也通畅得多。所以,间接税很可能比直接税更能制约政府权力。
这是不是也在证明,德国社会的细胞其实是企业,而不是个人?这背后的逻辑,是不是还是那个准军事化的文明底色?
3、中国人能学到些什么?
中国人追求了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更多地是看到美国的市场经济,而德国式的市场经济是被长期漠视的。
近些年,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太快,金融业的普遍高工资让大家对金融业趋之若鹜。这种脱实向虚的政策的导向其实是学了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当下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及倡导中国企业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如果相应的政策还没有将社会上最好的资源导向实体经济,那么我们将看不到中国人的工匠精神。改革开放的这些年,大家看到的一定是各行各业的工匠精神被飞涨的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产品所打败。中国市场能够诞生滴滴打车,能够诞生无数“独角兽企业”。但是,被资本所驱动的企业已经像一头怪兽,席卷一切,风卷残云,看似疯狂的增长背后,却是工匠精神的缺失,却是对商业精神的亵渎,对服务客户的不尊重。
中国的儒家精神不会有军国主义的土壤,能不能学德国支持实体经济的做法,让社会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从而让人们愿意在实业中耕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需求升级也会培养挑剔的客户,让所有企业不得不回归到工匠精神中,否则就会不淘汰。
信德海事专栏作者:谢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信德海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
06-05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15 来源:绝顶思维
02-27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07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13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03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25 来源: 绝顶思维
06-28 来源: 绝顶思维
09-16 来源:绝顶思维
08-15 来源:信德海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