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全球贸易格局剧烈震荡。2025年特朗普二次执政后,3月对华加征20%关税(总税率升至33%),4月2日,宣布叠加34%“对等关税”(累计税率达54%),并威胁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MFN),若实施,中国商品关税将额外增加38.1%-54.2%。
4月4日,中国对美启动了关税反制行动。宣布自4月10日起,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被统一加征34%关税,波及面广泛、力度空前。
此次举措不仅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贸易回应,也是中国加速“去美国化”区域合作行动。通过关税、区域协作与规则重构的三重组合,中国正以更加系统的战略思维应对中美博弈的深层变化。
全面精准的反制措施
本轮关税政策的最大特征是全面性与精准性并举。34%的统一税率覆盖除保税与减免税机制外的全部美国产品,远高于上一轮局部(如农产品、能源)加征的15%-20%。同时,政策设计中设有“缓冲期”机制。5月13日前到港的已启运货物可获豁免,在施压的同时释放一定灵活性,为企业供应链调整预留时间。
除关税本身,中国还同步推出一系列精准打击措施。其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是对中重稀土(钐、钆等7类)实施出口管制,直指美国军工、新能源等核心产业的供应链命门。中国占全球稀土加工产能约七成,此举显然将对美国产业链稳定构成长期冲击。
此外,法律和外交层面也同步发力。中国向WTO起诉美国单边加税行为,将16家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同时将11家涉台军售公司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构成“规则+制裁”的双重回应机制。
中国在WTO中的法律行动呈现常态化态势,2024年以来发起8起对美诉讼,胜诉率超过70%。这不仅在国际上确立了“多边主义捍卫者”的形象,也强化了对美国“单边关税逻辑”的制度反制。
中国供应链替代方案
1东盟与“一带一路”
近年来,随着美国商品进口成本飙升,使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向其他市场转移。
首先是东盟。就在中国公布对美全面征加关税的同日,中国经济网还发布了一则《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文章。据介绍,中国与东盟目前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自2020年开始已连续5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6.99万亿元,增长9.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其中,对东盟出口4.17万亿元,增长13.4%;自东盟进口2.82万亿元,增长3.2%。按美元计价,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9823.4亿美元,增长7.8%。其中,出口5865.2亿美元,增长12.0%;进口3958.1亿美元,增长2.0%。东盟成员中,与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为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2024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50.3%。其中,出口增长9.6%,进口增长2.7%。
2南美洲
ISI Market2025年发布报告称:尽管地理位置相距遥远,中国与南美间的贸易联系却愈发紧密,这主要是受到国际地缘政治变化的推动,而两地经济结构的巨大互补性也成为了重要的驱动因素。
南美洲拥有丰富的替代农产品。1-2月,在特朗普关税政策下达之前,中国从美国进口913万吨大豆,较去年同期的496万吨激增84.1%。有分析师估计,步入3月后,农产品方面,美国大豆、玉米进口将明显回落,巴西、俄罗斯成为新主力来源国,推动南北航线运力需求飙升。
其他从美国进口农产品,也可能在南美国家寻找到替代路径。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农业市场研究主管Carlos Mera表示:“此次中美贸易战,巴西将是最大受益者,是唯一能够替代美国对华大豆供应的国家。但阿根廷和巴拉圭等国也可能从中受益。至于小麦,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将成为赢家。”
此外,各大航运巨头也纷纷布局亚洲-南美洲航线,以求布局新的运输增长点。
4月9日,全球两大航运巨头马士基与达飞轮船联手将推出一条连接亚洲与南美东海岸的新航线ASAS2/SEAS3。新航线以11艘5000~8000TEU中型船舶为运力核心,通过优化港口布局与数字化协同,将中国至巴西桑托斯的航程压缩至37天,为亚洲与南美之间的贸易注入新动能。
中远海运早早开始布局。13年打通钱凯港,深化中秘合作,南美洲贸易迎来超大集装箱时代。此外,3月28日,中远海控旗下中远海运集运(巴西)公司里约分公司在里约热内卢市盛大开业,并举行了揭牌仪式。作为深耕拉美市场的重要举措,里约分公司的成立体现了中远海控对巴西及南美新兴市场的关注与重视。
3欧洲
欧洲地区同样是重要的贸易流通地。中欧班列作为中国与欧洲及沿线国家之间的陆路物流大通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纽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运行”,标志着这条横跨亚欧的“钢铁驼队”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来自国铁集团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6省(区、市)2024年累计开行中欧班列高达19392列,其中去程10546列、回程8846列,由此2024年中欧班列累计发送货物达到了207.72万标箱。
在此次美国对中增加关税期内,欧洲原本高端医疗设备在与美国的竞争中以更低的价格将突破重围,成为替代首选。利用海陆多式联运的优势,中欧贸易或迎来新的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4月3日,商务部新闻发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介绍,中欧双方同意尽快重启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谈判,为推动中欧企业开展投资和产业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4“南南合作”
本币结算体系加快成型,进一步削弱美元在区域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例如,中俄在北极航线采用人民币-卢布直接结算,中巴在铁矿石贸易中试点人民币计价。同时,上海港已启动数字人民币支付试点,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也陆续接入中国的CIPS跨境支付系统,推动区域支付更加高效、安全。
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
美国全球征加关税,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引发的供应链“双轨制”趋势愈加明显。美国试图联合欧盟、日韩打造“可信供应链”体系,但高昂的成本正迫使大量企业外流。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整合南美、非洲资源与技术网络,构建“区域化生产+多式联运”的全球供应链体系。2024年,中国对非洲和拉美的投资,印证了这一转型趋势。
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中非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达2,952.67亿美元,较之2023年(2,817.77亿美元)增长了4.79%。其中,中国自非洲进口1,168.00亿美元,占中非贸易总额的39.56%,较之2023年(1,093.08亿美元)增长了6.85%;中国对非洲出口1,784.67亿美元,占中非贸易总额的60.44%,较之2023年(1,724.69亿美元)增长了3.48%。
此前,面对中美两国不同的策略,东南亚国家原本采取“摇摆策略”,但美国对柬埔寨(49%)、越南(46%)等东盟国家加征高关税,反而促使这些国家加速向中国主导的区域合作靠拢。
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被迫地“去美化”区域合作正在不断增长。
中国的战略主动性与未来定位
对美34%的关税,已不仅是贸易反击的战术动作,更是中国重构全球贸易格局的战略开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借助关税压力释放、区域合作深化以及规则与标准主导的协同路径,正在构建一个相对独立、更加多极化的全球经贸网络。
这一战略转向,不仅是对中美博弈的回应,更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摆脱单一霸权依赖的现实范本。从“被动应战”到“主动重构”,中国的经贸战略,正在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供应链与贸易治理的未来方向。
04-0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5-09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2 来源: Drewry德路里
01-16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8 来源:信德海事
05-29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12 来源:SinorigOffshore
01-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20 来源:信德海事网 马琳
03-25 来源:世界海运 作者李姗晏,李永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