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海事应急响应遭质疑:2022年散货船两次触礁危机背后的救援漏洞
2022年7月,一艘名为“波特兰湾”(Portland Bay)的散货船在悉尼附近海域经历两次触礁险情,最终靠船员的两次抛锚才能等到救援来临。澳大利亚运输安全局(ATSB)日前发布的最终调查报告,揭露了应急响应体系的重大缺陷,尤其是拖轮调度延误和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
一、风暴中的引擎故障与惊险自救
2022年7月3日,“波特兰湾”号停泊于新南威尔士州肯布拉港(Port Kembla),因风暴逼近,船长与码头长决定驶往海上避风浪。次日凌晨5时许,船舶主机辅助鼓风机故障,导致航速骤降至“微速前进”,船体失去动力,在强风(风速达 Gale 级)和15英尺巨浪中横向漂向海岸,以每小时2-3节速度逼近陆地。
船员尝试紧急维修未果后,于6时56分首次通过甚高频(VHF)呼叫拖轮援助。此时船舶距海岸仅6海里,按漂移速度计算,约一个半小时后将触礁。
二、小型拖轮的无效救援与关键力量缺位
接警后,悉尼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中心协调本地拖轮公司派出两艘小型港口拖轮——SL Diamantina和Bullara。但这类拖轮设计仅用于港区作业,无法在强风条件下执行远洋拖带任务。
- 首次救援尝试(7:25-15:38):
Diamantina于10时10分抵达,试图通过顶推或拖带协助船舶,但因浪高船大,拖缆三次断裂;随后Bullara和SL Martinique加入,仍无法有效控制船舶漂移。期间,船员两次紧急抛锚,暂时避免触礁(首次锚泊于距岸1海里、150英尺水深海域,第二次因拖缆断裂再次抛锚)。
- 主机短暂修复与再次故障:
14时30分,船员成功修复鼓风机,主机恢复动力,但15时47分因高温和扫气箱起火被迫停机,船舶再次失去动力依赖拖轮。
- 关键拖轮姗姗来迟:
唯一具备远洋救援能力的应急拖轮Svitzer Glenrock停泊于90海里外的纽卡斯尔港,却因沟通延误,直至事故发生15小时后(20时)才被调度,22时30分起锚,历经25英尺海浪和40节风速的艰难航行,于次日13时抵达现场,最终协助船舶安全进港。
三、调查报告:人为延误与体系缺陷
ATSB报告指出多重问题:
1. 船员与船东责任:
船舶发动机存在燃油喷射器泄漏、润滑过度等隐患,风暴中负荷波动导致涡轮增压器喘振,辅助鼓风机故障前已存在叶轮不平衡和轴承磨损(源于此前维修缺陷)。此外,船员在失去动力后延迟两小时才发出求救信号。但是船员自救的行为依旧值得表扬。
2. 应急响应体系漏洞:
- 指挥混乱:新南威尔士港务局直至7月4日10时20分才接管指挥,此时船舶已自行锚泊。
- 资源错配: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AMSA)未及时调动唯一适用的Glenrock拖轮,导致险情持续恶化。ATSB强调,即便该拖轮因距离无法即时抵达,也应在第一时间调度,而非依赖小型港口拖轮。
- 设备局限性:首批抵达的三艘拖轮均为港区作业设计,缺乏应对强风巨浪的能力,救援成功依赖于船员两次紧急抛锚,而非专业救援力量。
四、监管反思与改进呼吁
ATSB局长安格斯·米切尔(Angus Mitchell)批评称:“尽管首批拖轮在极端条件下的行动值得肯定,但其设备和能力根本无法胜任任务。两次锚泊是避免船舶搁浅的唯一原因。”报告建议澳大利亚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远洋拖轮的即时调度流程,并加强船舶维护监管。
此次事件暴露了海事应急体系在跨区域协调、设备适配性和决策效率上的深层缺陷,也为全球海事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专业救援力量的前置部署与快速响应至关重要。
信德海事安全综合报道
09-18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0 来源:信德海事网 苏婉
01-27 来源:信德海事网
05-07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2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2-1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9-24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3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08 来源:蓝盾安检创新工作室
06-30 来源:航运安全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