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8·9”“M”轮集装箱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2024年8月9日下午,一艘靠泊在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的外籍集装箱船“M”轮突发火灾爆炸事故,船首右舷装载危险化学品的集装箱瞬间爆炸燃烧,导致周边多个集装箱损毁、船体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9000万元。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引发广泛关注。(突发!阳明海运YM Mobility轮在宁波北仑港区发生燃爆)
根据近日发布的海事局官方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原因、经过、应急处置、责任认定与改进建议已全部查明,本文将带您全面还原事件全貌,并解读其对航运行业带来的深远警示。
短短16分钟,危险货物热失控酿爆炸
2024年8月9日13时46分30秒,利比里亚籍集装箱船“M”轮在靠泊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2号泊位作业期间,船首右舷一只集装箱突然起火爆炸。该集装箱内装危险化学品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为5.2类有机过氧化物。爆炸造成船体结构严重损坏,多只集装箱受损或坠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万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根据事故调查组公布的信息,爆炸发生前16分钟,船员在巡检中发现该集装箱底部有液体泄漏并伴随刺激性气味,立即向驾驶台报告。船长随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人员紧急撤离。然而,仅仅十几分钟后,箱内高温气体与烟雾急剧喷发,最终导致剧烈爆炸。整个事故过程被CCTV清晰记录,爆炸瞬间的强烈冲击波波及船体和码头作业区。
火势迅速扑灭,应急处置及时有力
事故发生后,宁波市与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消防拖轮、化学应急船、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02”以及多艘海巡艇、污染防备船、消防车辆和无人机等组成应急力量集结现场。应急部门采取“海陆协同、饱和喷射、降温灭火”的策略,迅速控制明火。
8月10日清晨,火势基本扑灭。8月11日下午,经过对箱体的破舱检查和喷淋处理,残余高温区域被完全清除,事故现场转入后续善后和事故评估阶段。整个处置过程中未发生次生灾害或污染扩散,体现出港口应急体系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多部门协同处置效率。
高温+密闭=灾难,热敏性货物失控酿爆炸
调查显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危险化学品TBPB在不插电冷藏箱中发生热失控反应所致。TBPB为热不稳定的有机过氧化物,在常温条件下便可发生自加速分解反应,一旦热量无法及时释放,将迅速升温并爆炸。涉事集装箱为冷藏箱,但运输途中未通电,其保温与气密性能反而加速了箱内热量聚集,最终导致物质热分解、爆炸燃烧。
值得注意的是,装箱作业发生在高温天气,现场环境温度约35℃,此后箱体在上海和宁波两地露天堆存达15天以上,期间日最高气温一度接近40℃。高温环境叠加密闭箱体构成“绝热系统”,成为危险品反应失控的诱因。模拟实验表明,TBPB反应热超过1380 J/g,绝热温升可达800℃,一旦失控,后果极其严重。
托运人与承运人决策不当,共同负有责任
调查组认定,事故主要责任在于托运人与承运人在运输方案制定与审核过程中缺乏风险识别与科学判断。托运人明知为夏季高温天气,仍选用不插电冷藏箱装载高热敏性货物,未对运输条件与货物热稳定性进行系统评估,存在严重疏忽。而承运人在接受订舱与危险品装船时,对运输方案审查流于形式,未能结合环境气温、不插电冷藏箱保温特性与货物热反应特性进行科学研判。
同一批次TBPB货物中,另一票装于普通干货箱的货物已于8月13日安全抵达马来西亚,未发生异常,进一步验证运输方式选择与环境因素对货物安全的决定性影响。
事故处理意见:强化源头控制与运输方案审核
针对事故暴露的问题,调查组提出了多项处理意见与建议。托运人将被责令整改,并暂停其危险品托运业务资质三个月,期间必须完成针对危险品运输的专项培训,特别是提高对热敏性化学品运输特性的认知。承运人也将接受行政约谈,并被要求全面修订其危险品订舱审查与运输方案审核制度,强化高温季节下运输风险评估机制,必要时需建立箱内温度动态监控系统。
此外,调查组建议港口与码头企业在高温作业季节加强危险货物集装箱登船前的箱体检查和温度监测,建立预警制度,对封闭型容器内可能存在的温升风险进行动态控制。同时,呼吁国家层面推动修订《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补充相关热敏性物质在运输温控、通风、监测方面的操作规范,防止“合规但高危”的运输行为成为监管盲点。
灾难背后的灰区操作,值得全行业反思
本次“M”轮集装箱爆炸事故虽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其危害程度、经济损失与操作教训之深远,堪称近年来危化品运输事故中的典型案例。事故显示,在规则框架下进行的“灰区操作”可能在特定环境中迅速演变为灾难。TBPB作为国际危规中未列明“强制温控”的物质,在高温环境与不插电冷藏箱的共同作用下,完全超出了其稳定运输的安全边界。
对于航运企业而言,危险品运输不再是“合规即可”的问题,而必须进入“动态风险识别与过程管控”的新时代。运输方案的科学性、安全管理的精细化、信息传递的透明化,都将成为决定运输安全与否的关键变量。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日益常态化的今天,整个行业必须重新评估自身的运输方式、设备选择与风险应对逻辑。
09-18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0 来源:信德海事网 苏婉
01-27 来源:信德海事网
05-07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2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2-1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9-24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3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08 来源:蓝盾安检创新工作室
06-30 来源:航运安全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