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悬挂直布罗陀旗帜的货船“Cimbris”停靠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散货码头卸货期间,船员使用船上的龙门起重机拆除舱口盖过程中,一名装卸主管被舱盖与起重机卡住,不幸身亡。
2020年7月13日21点,“Cimbris”顺利停靠在安特卫普散货码头753号泊位,准备卸载3926吨细焦(即“焦粉”)。值班三副按照卸货计划,操作船上的龙门起重机,8号、9号、10号和11号舱口盖堆叠在7号舱口盖上。
14日6点整,五名港口装卸工人登上了“Cimbris”。工头与大副用英语讨论了卸货计划后,向其他装卸工人进行了简要说明。随后,卸货工作正式开始,装卸协调员站在船舶左舷的走道上,通过手持无线电指挥岸上的抓斗起重机操作员作业。为了查看货舱内的情况,他不时爬上船舶的固定梯子,探身越过2米高的舱口围板。
接近9点时,货舱后部的卸货工作接近尾声。大副计划将7号至11号舱口盖向后移动并堆叠到11号舱口盖的位置,而装卸协调员则沿着左舷走道朝货舱前端走去。
大副登上龙门起重机的控制位置前,检查了主甲板两侧的路径是否畅通。随后,他启动起重机,将11号舱口盖吊起并移动到指定位置,之后又返回控制位置,准备吊运9号舱口盖。与此同时,岸上的起重机开始从货舱前部进行卸货作业。装卸协调员看到这一情况后,告知岸上起重机操作员可以自行继续工作,他则前往货舱后部查看同事的工作进展。
当大副驾驶龙门起重机吊运9号舱口盖向后移动时,起重机突然停住。大副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而此时,装卸工头却看到装卸协调员的头出现在11号舱口盖的左舷上方,他立刻意识到发生了事故,大声向大副呼喊。大副迅速从起重机上下来,与工头一起跑到左舷后部的走道,发现装卸协调员被卡在龙门起重机的后腿和11号舱口盖之间,缝隙仅有约130毫米。
龙门吊当时位置与姿态
立即展开应急计划,港口应急小组很快抵达了现场。然而,装卸协调员伤势过重,当场被宣布死亡。根据比利时法律,此次死亡被判定为意外事故,无需进行尸检。
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对龙门起重机进行了检查和测试,结果显示其紧急停止装置、移动警示铃和闪光灯均运行正常。警示铃声音响亮,虽然无法完全重现当时货舱内前端装载机发动机的噪音,但可以判断警示铃的声音不太可能被周围环境噪音完全掩盖。龙门起重机的闪光灯在白天也清晰可见,但在起重机和悬挂的舱口盖靠近时,装卸协调员所在的位置被舱口盖遮挡,无法看到闪光灯。此外,起重机在运行时会产生明显的振动,人在俯身越过舱口围板时能够感觉到。
经过调查发现,此次事故的发生并非偶然。
从操作流程来看,龙门起重机的移动操作没有得到妥善规划、监督和安全执行。
大副在操作起重机时,无法看到起重机的完整运行路径以及悬挂的货物下方区域,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按照船舶安全管理系统(SMS)的规定安排第二名船员担任瞭望员或信号员。
同时,装卸工人在舱口盖移动时仍在货舱内工作,这严重违反了安全操作规范。
龙门吊操作位置(大副)视角
从人员沟通方面来说,船舶船员和港口装卸工人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大问题。他们使用不同的无线电频道,无法直接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工作的协调进行。而且,装卸工人的一些不安全工作习惯也为事故埋下了隐患,比如在事故发生当天,就有装卸工人未戴安全帽、攀爬舱口围板和直接滑下货物进入货舱等危险行为,这些行为都反映出双方安全意识的淡薄和安全文化的缺失。
这起发生在“Cimbris”货船的事故是一场惨痛的悲剧,它为航运业和港口作业敲响了安全警钟。船舶运营公司和港口管理部门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安全管理,完善操作流程,强化人员培训,提升安全文化水平,确保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信德海事安全综合报道
09-18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0 来源:信德海事网 苏婉
05-07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27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2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2-1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9-24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3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08 来源:蓝盾安检创新工作室
06-30 来源:航运安全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