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进口电动汽车到港后,在交付消费者之前会经历怎样的“绿色低碳行”?
▲上海港。奥迪/供图
上海港拥有中国最大的汽车整车进出口码头,其中外高桥口岸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是全国最大的滚装汽车码头,专用堆场可同时停放3万辆汽车。在短短一分钟里,从滚装船装卸后开往检验站的车辆可达20多辆,这是繁忙码头的寻常一幕。
港口与航运正在经历绿色低碳转型,一辆进口电动汽车到港后,在交付消费者之前会经历怎样的“绿色低碳行”?日前,《中国能源报》记者跟随奥迪中国质保部,进行了实地探访。
低碳运营 绿电环绕
目前,奥迪中国在国内业务覆盖三个海运码头,分别位于天津、广州和上海。其中天津港码头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通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实现电力自给自足。上海港则以100%可再生能源供电为目标,积极探索并实现绿色低碳能源供给,于今年5月启动光伏发电系统建设项目。
与生产基地不同,码头业务运营用电量并不高,保持照明系统以及检修、充电设备等小型工具正常工作就足够了。因此,码头降碳重在行动而非技术,奥迪中国已经开始行动。
▲上海港。奥迪/供图
“在上海港完全实现新能源供能之前,需要其他过渡方案。我们通过购买绿证,使用国家认可的绿色电力为基础设施供电,支持港口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奥迪中国质保部进口车港口经理冯博说,“目前这些绿电已经可以覆盖库区的日常用电和进口车辆充电以及工作用车充电。也就是说,从我们的电动汽车进入港口起,日常检测、充电等都在使用绿电。”
“我们会根据往年的实际用电量,推算今年及以后的用电量,在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购买相应数量的绿证。我们将继续购买绿证直至上海港的光伏发电供给能完全满足日常运营。” 奥迪中国质保部进口车广州港口业务主管庞亚哲说。
奥迪推进能源供给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将低碳理念落实到使用端。“目前,奥迪中国进口车港口业务团队已经将所有工作车由燃油车切换为纯电动汽车,燃油消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冯博说。
“为满足港口进口电动汽车数量增加和港口工作车队转型带来的充电需求,我们在库区外安装新型灵活储能式充电桩,具有电能存储等功能,可提供功率高达约200千瓦的高速直流充电,满足港口在车辆操作时的高频次充电需要。”冯博说,“新式充电桩还可利用充电桩负荷的间歇性闲时补能、忙时充电,降低碳足迹。”
品质把控 智慧降碳
奥迪中国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为品质赋能,为进口车辆的检测运行过程注入绿色基因。
奥迪进口车抵达港口时,港口业务团队的首要工作是完成售前预检流程。“假如车辆存在一些瑕疵,港口团队会按照工厂给出的行动返工指导方针,对有质量问题的车提前进行修复。同时,对电量不足的电动车辆进行充电,再把车辆交付客户。”冯博说。
▲上海港。奥迪/供图
“奥迪也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唯一在港口进行成售前检测预检流程的品牌。”庞亚哲说。
2020年3月,奥迪中国质保部团队为这一检测流程搭建首个内部数字化平台,功能涵盖港口概况、维修、运作、零部件订单、在线监控、管理和智能报告等,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一数字化平台在奥迪中国位于上海、天津和广州的三大进口车港口启用后,每年可节约用纸8万余张,截至目前已累计节省纸张超过24万张,相当于少砍伐24棵树木。
值得一提的是,奥迪进口车驶入的海通国际汽车码头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滚装汽车码头,还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动立体库的汽车码头,其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可大幅减少碳足迹。“明年自动立体库正式投入使用后,奥迪进口车在抵达码头后可以临时停放在自动立体库中,无需人工驾驶车辆前往仓库停放,进一步减少尾气排放。”冯博说。
积极布局 目标零碳
在港口运营和汽车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奥迪中国面向港口员工推出系列培训项目,帮助员工积极拥抱时代变化,驱动个人技能升级,以应对减碳降碳过程中带来的挑战。当前,奥迪中国在每个港口都配备8-9人的质量检测团队,每个团队都能独立操作、维修电动车,更换甚至拆解高压电池模组,为将来更大需求的纯电动汽车进口业务做充分准备。
▲奥迪车到港口进行售前检测预检流程。奥迪/供图
零碳化电动化并非汽车产业的终点,可持续出行才是真正的未来。奥迪中国统筹部署,践行“零排放计划”,以实现生产和物流的可持续化。这一计划覆盖奥迪在全球各地减少生态足迹的活动和措施。在产品端,通过技术最大限度回收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动能,延长续航里程,减少车辆生命周期的充电总次数;在客户端,尝试向客户交付纯电动汽车时,充电能源为绿色能源;在补能端,奥迪目前已覆盖55万个公共充电桩,并在全国26座城市的核心商圈建立了101个品牌专属充电站,共计225个高功率充电桩,计划今年底建成600个充电桩;在回收端,奥迪二次利用锂离子电池建成充电中心,提供绿色充电服务;在标准端,奥迪正在用生态可持续性ESG标准评估各部门在生态保护、社会责任与治理体系方面的表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我们会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助力可持续发展。”冯博说。
12-21 来源:张恩瑜 船舶技术法规研究中心
08-19 来源:连云港海事
08-04 来源: 国际海事研究中心
03-1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18 来源:连云港海事
01-18 来源:张云嵩、严青 造船技术与海洋平台
10-16 来源:林新通 世界海运
04-12 来源:丁一文 邹 婕 世界海运
03-2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11 来源:信德海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