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化贸易趋势愈发明显、支线运力结构性紧张的大背景下,益洋航运集团(Erasmus Shipinvest Group)继续加速其“多元灵活”船队战略布局。
Alphaliner为信德海事网提供的最新信息显示,“近日,这家总部位于雅典的非经营性船东再次一口气购入三艘小型集装箱船,将其支线船队规模进一步推高”,也让外界更加关注这家低调但极具前瞻性的船东正在绘制的那张“区域航运版图”。
三艘新船到手,手持支线集装箱至10艘
据Alphaliner为信德海事提供数据显示,益洋航运近期完成三艘集装箱船的收购,分别是:
●2,741TEU的JEJU ISLAND(Aker CS 2700型,建于2006年,德国MTW Wismar船厂)
●1,809TEU的KESTREL(CSBC 1800 W型,建于2013年,台湾CSBC Keelung船厂)
●1,696TEU的ELA(Wenchong 1700型,建于2012年,中国广州文冲船厂)
该机构透露,三艘船舶中,JEJU ISLAND的成交价为2,050万美元,后两艘(KESTREL与ELA)作为一组交易,总价为4,500万美元,显示出Erasmus在当前市场节点下加仓支线资产的坚定力度。
此次收购之后,加上年初已购入的1,740TEU的ASIAN ACE与1,341TEU的EVI,Erasmus在2025年内将完成五艘支线船舶的收购。所有船舶到位后,该公司旗下已拥有十艘支线型集装箱船,单船运力从1,096TEU到2,741TEU不等。
与CMA CGM等大型租家紧密合作
此次购入的三艘船中,两艘已有稳定租约。KESTREL目前由法国航运巨头达飞轮船(CMA CGM)租用,部署在南太平洋航线上,租期已续至未来一年。该船配备两台40吨船吊,设有300个冷藏插头。JEJU ISLAND则目前租给日本海洋网联船公司(ONE),主要活跃于亚洲区域航线,船上配备400个冷藏插头。
最后一艘ELA号原名为WELLINGTON STRAIT,最初由德国Carsten Rehder所有,如今也将投入区域市场运营。
这一系列操作延续了益洋与CMA CGM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据信德海事网此前报道,其旗下“Kyokuyo 1100”系列两艘艘集装箱船,以及1338TEU的Erasmus Hope均已租给达飞轮船,并部署于澳新、太平洋等区域市场,形成了租约稳定、资产优质、船型灵活的良性组合。
深化战略转型
信德海事网此前在深度报道《从益洋航运战略转型,看世界动荡时期中小船东如何穿越风暴!》中曾指出,益洋航运早已全面启动船队结构重组,由大转小、由散转专的战略早在中美博弈与地缘冲突加剧前便已部署。
此次继续购入中小型集装箱船,正是其对全球贸易区域化、政策风险加剧背景下的系统性回应。
更重要的是,益洋不仅关注船型的“尺寸”是否合适,更重视其资产质量与运营适应性。最新购入的JEJU ISLAND、KESTREL与ELA,均为成熟船型、可灵活部署的“多用途选手”,具备良好的冷藏能力和租赁市场表现,显示出公司对“可租性”和“剩余经济寿命”的双重考量。
支线船仍将是投资重点
尽管益洋航运也在布局LPG船与成品油轮领域(详见再布局!益洋航运正式进入油轮领域!),但从目前来看,中小型集装箱船仍是其当前阶段投资重点。
据悉,Erasmus还有两艘在建的新船订单1,096TEU级的“Kyokuyo 1100”型船ERASMUS EFFORT与ERASMUS FUTURE,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交付。这意味着该公司在区域货量、冷藏货需求、中短期可租性三重维度上仍看好该市场的后续表现。
同时,在全球1,000-3,000TEU船队老龄化与环保规则收紧的背景下,这一领域将迎来供给短缺,益洋的提前布局显得尤为关键。
益洋航运正在用行动证明:即便全球大船主仍在下注远洋航线或超大船型,中小型支线船这个曾经被市场忽视的角落,正因政策、地缘、环保与区域供应链等多重因素回归主舞台。
益洋的疯狂“扫船”,并非短期机会主义的投机,而是战略性的资源再配置。在苏中一的掌舵下,这家低调的船东正在悄然构建一支“适应下一个时代”的区域船队。
11-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4-1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2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19 来源: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资讯平台
12-10 来源:船之友 作者验船师袁晓东
10-15 来源:中远海运
03-3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2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04 来源:信德海事网 刘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