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早6时,完成装船作业的矿船“中钢踏实”轮驶离矿石码头2号中转泊位,装载着16万吨大连港“明星产品”——“大连标准矿”前往宝岛台湾。再度造访大连港的“中钢踏实”轮,不仅是2号中转泊位“升级”后迎来的首位“访客”,也是迄今“大连标准矿”装载量最大的转水船舶。
随着混矿业务近年来“爆发式”的增长,大连港散杂货码头公司在持续强化混矿工艺与码头服务的同时,注重“硬实力”的提升,进一步扩大泊位、堆场、设备设施等领先优势,为今后混矿业务更大规模地开展及大连混矿基地的建设夯实硬件基础。
硬件先行 开启“大船时代”
中国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场。由于巴西南、北部铁矿石品位存在较大差异,为满足国内钢铁企业的不同需求,并基于矿区条件限制和运输成本考虑,淡水河谷决定将两种品位矿石直接海运到中国港口进行混配。
获悉淡水河谷有意在中国港口进行混矿操作,先知先觉的大连港开始着手建设10万平方米的保税堆场,并专为混矿操作设计研发流程设备,使其成为全国第一个兼具港口“保税”和现货“混矿”资质与能力的港口。2012年3月,大连港首次成功为淡水河谷实施混矿业务操作,优质的混矿产品被淡水河谷命名为“大连标准矿”。此举不仅打破了以往混矿只能在钢厂、矿山操作的常规,也开创了中国港口混矿作业的先例。
2015年7月,大连港矿石码头成为我国首批允许接靠40万吨大船的矿石转口港口,并于一个月后成功接卸淡水河谷VALEMAX“马兰豪”轮,成为国内首个接卸满载40万吨超大型矿船的港口。借助大型深水码头等领先的硬件优势,大连港率先在国内开启了矿石接卸的“大船时代”,赢得了混矿业务快速发展的市场先机。
泊位升级 拓展业务范围
40万吨矿石专用泊位的及时投产为混矿业务的大规模、常态化开展提供了保障。而与之相邻的2号中转泊位,则成为“大连标准矿”进军国际市场的优势跳板。
2017年,大连港正式启动了面向日韩的混矿产品中转分拨业务,开始由铁矿石单纯进口向转口贸易转身。为了满足日韩钢厂15万吨级散货船的靠泊及装船需求,占得市场先机,大连港启动了2号中转泊位升级论证。2号泊位中转能力已由原来的100万吨/月提升至120万吨/月,年中转能力增长20%。
“硬实力”的不断攀升,为中转业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和竞争砝码。在日韩中转业务的基础上,大连港与淡水河谷也在积极开拓东北亚市场,并于去年年末成功实现“大连标准矿”在宝岛台湾的“抢滩登陆”。
目前,以混矿产品为主的大连港铁矿石中转业务范围已拓展至环渤海及长江流域、台湾及日本、韩国等地,国际中转合作港口达到15个。在首次进军国际市场的2017年,“大连标准矿”混矿产品全年中转量突破640万吨,其中国际中转量超500万吨,占全年混矿中转业务量的8成。
堆场扩能 突破发展瓶颈
泊位条件的持续提升、混矿原矿船舶的频繁抵港以及中转业务的快速增长,都向港口混配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7年底,大连港开始着手对矿石码头4号堆场进行升级改造,以解决现有混矿能力不足的问题。
自升级改造项目启动以来,大连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对4号堆场皮带机进行了改造,增大电机功率,满足满载启动要求,并实现堆场内3台斗轮机互相混矿功能。今年5月初,4号堆场正式完成升级改造,与3号堆场共同具备了混矿功能。由此,大连港混矿能力已提升至2000万吨/年,较原有能力增加500万吨/年,突破了矿石混配与疏港能力不足的发展瓶颈问题,码头综合混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从最初的零打碎敲,到如今规模化运作,“大连标准矿”不仅成为了大连港的“明星产品”,更成为散杂货码头公司的支柱性货种之一,占据了矿石业务的半壁江山。
在持续打造硬件优势的基础上,大连港还不断创新混矿堆码方法,对装船流程除铁器进行改造,升级流程同步控制系统和品质检验取样装置,聚焦创新发展与自身“软硬”实力的同步提升,为东北亚铁矿石分拨中心和混矿基地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信德海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