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京举办“2023港航先锋论坛”,发布报告《蓝港先锋2023:中国主要港口空气与气候协同力评价》(以下简称《蓝港先锋2023》)、《航运先锋2023:国际航行船舶减污降碳先行者(中国)》(以下简称《航运先锋2023》)。
11月7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京举办“2023港航先锋论坛”。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蓝港先锋2023》项目构建了以港口“减排力”“管理力”和“协同力”三项指标为主的量化评价体系,对中国典型港口(包括沿海和内河)在大气污染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上的行动进行年度评价并提出建议。
使用岸电是减少船舶靠港期间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式。在“减排力”指标中,以运输船舶减排为例,《蓝港先锋2023》研究发现,2022年中国港口中有7个沿海港口和21个内河港口五类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达到100%;在沿海港口,可获得数据的21个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平均达到 84%。统计数据中,2020-2022年沿海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均为100%的城市有青岛;内河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均为100%的城市有苏州。
报告发现,目前,内河港口岸电存在的问题有岸电使用便捷性较差、船方使用岸电意识不强、部分岸电位置不合理等,内河港口靠港船舶岸电使用进展较为积极。而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岸电建设和使用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过去几年,航运公司在船舶岸电受电设施建设和使用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有船舶靠港使用岸电不具有价格优势,且不同国家地区港口侧的岸电供应能力差异较大等。
图片来源:《蓝港先锋2023》
在“管理力”指标中,报告称排放清单在提升环境绩效可信度和支持经营决策方面的作用值得重视;建设港口空气质量监测站能够加强港口污染源特别是船舶排放情况的监测,辅助评估相关减排措施及政策的效果;港口通过绿色能源的储运和加注业务支撑物流链、区域甚至全球的低碳能源转型。
同时,部分港口制定减污降碳目标来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武汉港在2021年制定目标:到2025年,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较2020年下降2%,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5%;到2023年和2025年,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比分别达到30%和60%等。
“协同力”指标是评价对减污降碳协同相关的指标。参评的7个港口协同力指标平均得分为40.5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减污降碳指标主要考虑能源替代措施,而港口新能源的应用在初期面临成本、技术等挑战,规模化应用仍需持续地推进。
绿技行(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峻提出,以绿色甲醇为代表的替代燃料,生产难点不在于技术创新,而在于技术与资源的跨界整合。对此,从供应链最上游开始,原料的稳定保供和价格可控就是重要因素。除了生产环节外,业内还需关注甲醇船舶核心发动机制造和甲醇运输加注一体化的协同推进。
《蓝港先锋2023》针对港口减污降碳工作提出了建议:强化“协同减排”组合拳,加速港口能源替代进程;“硬指标”和“软实力”双管齐下,全面提升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带动物流链加速脱碳进程;加快港口低碳能源应用步伐,逐步迈向全生命周期零排放。:
《航运先锋2023》则首次发布了参与中国国际海运船舶的减污降碳先行者评价体系,并提出五条中国国际海运船舶的减污降碳建议:先锋企业引领航运绿色低碳进程,激励计划可为先行者提供有力支持;散货和油轮脱碳进程相对滞后,需要更多措施加速推进;替代燃料选择路径尚不明确,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期多方合力推进;沿海港口城市空气质量需持续改善,船舶NOx排放控制可作为有力抓手;发挥港口的关键枢纽作用,以国际合作促进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规模应用。
从国际上看,自2024年1月起,航运将被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从国内看,航运业减碳有助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促进零或近零排放技术、燃料及能源产业链的发展,提升中国航运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08-27 来源:大连日报
05-23 来源:百年招商局
06-29 来源:大连海事大学
06-10 来源:大连发布
10-07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08 来源:大连发布
04-15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07-13 来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
09-17 来源:北斗融媒
09-25 来源:信德海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