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船分久必合,总部迁至上海
8月24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签署合作协议。中国船舶集团总部将在今年迁往上海,目前中国船舶集团正在对接上海市政府,探讨搬迁总部的细节。上海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发源地和现代造船业的重要基地,曾经创造出了许多辉煌。新的国家战略显然再一次给上海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而中国船舶集团的“加盟”更为上海造船业和中国造船业的升级提供的强大的力量。
根据协议,中国船舶集团将加大在沪发展力度,加快在沪产业布局调整,大力推进船海创新资源在沪集聚发展,努力提升船海装备产业发展能级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助力上海城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船舶集团在上海及华东地区拥有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船厂包括: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科研机构包括: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配套企业包括:中船工业成套物流有限公司、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中船动力(集团)沪东重机有限公司中船动力(集团)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中船动力(集团)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等。
从高等院校来看,上海有两所高校院系。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另外,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拥有国内最强的建造能力,在大型LNG船、支线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液化气船、钻井平台、大型铺管船、全回转起重船和十二缆物探船等高端产品连续获得突破性发展。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中国船舶工业这四十年来走过的岁月。
万事开头难
1978年,改革开放,军民逐步分开,当时还是六机部管船舶企业。高层提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以此换取外汇,求得自身发展”,当时很多人都抱着一种不可能、不相信的态度,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恍惚、徘徊、没有方向。
历史证明,伟人就是伟人。突破点在1982年,香港船王包玉刚向六机部下了第一个订单:2.7万吨散货船,须按英国劳氏船级社标准建造。由于当时对国外标准一窍不懂,大连船厂看到要求后感觉一脸懵逼。
柴树藩部长拍板,“用户就是上帝”,按客户说的办。统一了理念后,就开始干。没想到,这个理念奠定了中国船舶行业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从此没有停过。
到最后交货时,船宽误差为0,大连船厂不负众望,一炮打响。事实证明,只要中国人想干,没有什么事是干不成的。
第一个订单:长城号下水仪式
爱国华侨包玉刚后面又订了几艘,在交付时,顶级商人的活动能力尽显于外,他是真的爱国,每次都能请到正国级的领袖(或其夫人)来剪彩,包括撒切尔夫人也来赏光。于是,中国造船业名声大噪。这些爱国华侨与祖国形成了完美的互动。
这期间,出现的问题,既有技术上的鸿沟,也有管理中的杂念,很多时代痕迹是那一代人不得不考虑的。
船舶总公司的成立
1981年8月8日,上海船舶工业公司成立,合并了原属交通部和六机部的9个船厂、24个科研配套单位。这就是40年船舶行业的起点,是个好日子。
1982年5月4日,青年节,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北京成立,六机部部长柴树藩是第一任董事长。1993年,广州造船厂改制为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在香港和上海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造船上市公司。北中南三大格局初现。1995年,中国的造船业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仅次于日本、韩国。
第六机械工业部为主组建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一分为二,南北竞争
1999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结束使命,走进历史。
朱总理以长江为界,成立了北船(以大连为主要基地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英文简称CSIC)和南船(以上海、广州为主要基地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英文简称CSSC)。
船CSIC
英文简称一字之差,但有天壤之别,这也是那个年代最鲜明的印记。当时的思路是,“北船”中船重工,军工为主,侧重船舶设计与配套;“南船”中船集团,民品居多,侧重船舶制造。但是既然分开了,市场化运作了,哪有那么精准啊,且发展且观察吧。
南船CSSC
与此同时,其他央企(如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远集团等)、江浙沪闽粤的民间资本也开始布局,合资、民营船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活跃的就是长三角,包括中远川崎、扬子江船厂。产能过剩很快显现。2009年7月,工信部直接点名船舶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尤其是船舶行业那句“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的魔咒,再遇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切都来得那么猝不及防,有点儿癫狂。2007年,中国船舶制造新接订单9800多万DWT,居世界第一位。到2010年,船完工量、新接订单、持订单三大指标,第一次全面位居世界第一,我们只用了3年。
转型
船舶要运送LNG(液化天然气),就要维持零下163℃低温,央视《超级工程》里面曾有一集专门介绍这个,确实,这是技术密集+劳动智慧密集。为什么说劳动智慧密集呢,因为他需要大量的技术精湛的工人,比如焊接工人。普通工人那种劳动密集,在这种高质量的怪物面前,没任何上台的机会。
沪东中华船厂啃下了LNG船这个硬骨头。2015年1月,我国首艘出口LNG船、世界首制17.2万方LNG船举行命名仪式,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夫人将该船命名为“巴布亚”号。这一刻,中国人才敢说自己是造船大国。尽管五年前我们就已经是了。
中国第一艘出口LNG船——“巴布亚”号
合并
2015年,央企合作大潮。南北船要合并的事情,最先还是从股市里传出来的,这一传就是6年。股民们的心太骚动了,莫非是看到了南北船高管对调,嗅到了什么。2016年中国中车合并,更加重了这种疑心病。
2019年,南船突然加快资产重组步伐,一是将船用动力业务,归集到中船防务;二是把造船资产,归集到中国船舶。北船则将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注入到上市公司;同时,还剥离了一些不良资产。
2019年11月,两船合并,中文简称中国船舶,英文仍沿用原北船CSIC。员工接近35万人。旗下9家上市公司。
合并前,北船位列《财富》世界500强243位,其主营业务板块有海洋装备制造(军用、运输、海工、科考,以中船重工为主)和配套(共28个科研院所,涉及设计、动力、配套、材料等重要领域)。造船基地以大连为中心。旗下6家上市公司包括中国重工(船舶总装)、中国动力(动力系统)、中国海防(信息电子系统)、中国应急(应急装备)、中船汉光和久之洋(光电装备)。年营业收入3000多亿。
合并前,南船主营业务板块有造船(除海军及公务船外,更偏重民用,如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甚至大型邮轮,以中国船舶为主),由于常年承接国际业务,南船更加熟知国际上的船级社规范与通用技术标准。造船基地以上海长兴岛、广州龙穴岛为主。旗下3家上市公司,包括中国船舶(船舶总装)、中船防务(动力系统)、中船科技(科技平台)。年营业收入1000多亿,是北船的1/3。
可见,两者在很多领域业务重叠,且均有建树,甚至还各有一个船舶配套上市公司(北船的中国海防,南船的中船科技),各有一个船舶总装上市平台(北船的中国重工,南船的中国船舶)。两船合并,可以优势互补,形成上游设计、中游总装、下游配套的全链条布局。
合并后,中船集团位列《财富》500强第240位,依然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有人说,中船可以占到中国2/3以上的市场,应该说,中船又回到了40年前的初心:争市场,赚外汇,只是,这次更重要的是减少同业竞争,瞄准国际市场。
中最新资料显示,中国船舶集团有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和上市公司106家,资产总额8733.8亿元,员工34.7万人,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
目前,中国船舶工业已制定了2045年前“三步走”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防务产业、船海产业、科技应用产业、船海服务业四大产业方向,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国船舶集团目标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有力支撑海军实现战略转型。到2035年,中国船舶集团将基本成为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新一代海军武器装备供给保障能力将全面建成;到2045年,中国船舶集团将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提供一流装备,成为全球船舶行业领军者。
11-08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6 来源:钱伯斯官网 海事律师
12-09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1 来源:信德海事网
11-0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9-19 来源:信德海事网
05-22 来源:招商港口
04-19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01 来源:信德海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