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aos为何突然押注支线箱船?
在近一年的支线集装箱船的投资热潮中,几乎所有主要船东都在抢占船台,但在这股浪潮中,拥有近百艘集装箱船的全球巨头希腊船东 Danaos Corp却表现得罕见地谨慎。长期以来,Danaos始终将资源投入中大型集装箱船,对1,000~2,000TEU支线船型保持距离,甚至被业内视为“观望者”。然而,进入2025年第四季度,这家公司突然改写了自己的策略。
在最新季度财报中,Danaos官方宣布订造六艘1,800TEU支线集装箱船,计划在2027至2029年交付。虽然公司并未公开船厂名称,但来自欧洲与亚洲的业内消息已经确认,这批订单落在了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CIMC SOE)。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选择,也象征着一个大型船东战略态度的根本转变。

事实上,Danaos此前之所以长期回避支线箱船,并非单纯的市场判断失误,而是基于公司一贯的结构化运营理念:支线箱船虽然灵活,但地区性强、客户碎片化、周期波动快,传统上并不被视为大船东的核心资产。
其官网信息显示,Danaos Corporation 目前运营着一支规模可观、层次完整的集装箱船队,总量为75艘,覆盖从 2,200TEU 区域支线船,到 13,100TEU 干线大型船舶的全航线需求。其船队结构呈现明显的“中型船为核心”特征,4,000—9,000TEU级别的船舶占比最高,也是公司近年来持续加码的运力区间。此外,Danaos当前还有十余艘中型船舶处于建造阶段,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陆续加入船队,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集装箱船租赁市场的地位。除集装箱船外,公司亦拥有少量海岬型散货船,作为资产组合的补充,使整体运营结构更具有抗周期能力。
就小型支线船队来说,Danaos最小的现役船型为2,200TEU,而且多数建于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船龄偏大,在新能源推进和环保规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逐渐成为船队中最亟待替换的部分。可以说,这是一家“该更新却一直不急着更新”的公司。

那么,这次促使Danaos态度180度大转弯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并不是单一因素,而是“价格窗口、租约确定性和地缘政治变化”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随着全球船台资源迅速被大型船型占满,2028年前后的交付船台愈发稀缺,而CIMC SOE在支线箱船领域属于新晋力量,正处在产能扩展的窗口期, 能够提供相对低于市场的价格。
Danaos CEO John Coustas 在财报电话会上罕见地强调,公司是以“低于市场价格”敲定了订单,这一点在当下新船造价普遍偏高的市场环境中极为罕见。
更关键的是 租约保障。Danaos在订造新船的同时,已为其中四艘敲定了为期十年的长期租约,合同收入达到2.36亿美元。这意味着,新船尚未开始建造,其投资风险已几乎完全锁定,建造成本也得到有效覆盖。对于一个以“风险可控”为重要原则的希腊大船东而言,这几乎是促成订单的决定性因素。
除了商业条件改善之外, 地缘政治因素也在悄然改变支线船的需求结构。Coustas特别指出,当前全球集装箱贸易的增长动力已不再来自欧美传统市场,而是更广泛地来自东南亚、南亚、中东、拉美及非洲等地区。这些新兴市场的增长往往意味着更多转运、更多区域性支线网络的铺设,因而推升对1,500~3,000TEU船型的结构性需求。再加上红海局势尚未完全稳定,绕行非洲的长航程进一步增加中转节点,使支线网络的重要性反而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Danaos意识到支线船的需求并非短期的市场躁动,而是贸易格局重塑带来的长期变化。这也解释了为何该公司一直在观望,但出现价格合适的船台之际果断出手。
Danaos本次订单落地后,其手持订单规模上升至33艘,总运力超过233.5万TEU,形成了以中型船为核心、以高效绿色船舶为主导的全新船队结构。这家曾经对支线箱船保持距离的希腊巨头,正以一种极其务实且精准的方式,加速完成船队更新。
从气体船到多元化高端船型建造者
对于南通中集太平洋海工而言,这批订单同样意义重大。作为中集集团旗下以气体船著称的船厂,CIMC SOE近两年在支线箱船市场动作频频,成功交付了德国船东Hartmann订造的1450TEU LNG双燃料箱船,并迅速赢得国际市场的口碑。这一次拿下Danaos的六艘船订单,不仅体现出其在支线箱船设计、绿色推进技术以及建造质量上的竞争力,也标志着其正在从“气体船专家”向“多元化高端船型建造者”转变。
从犹豫到果断,Danaos的态度转变不是简单的情绪变化,而是建立在价格、租约、市场结构与地缘政治共同重塑后的深思熟虑。而这批新船,也将成为未来数年区域贸易网络变化、支线市场扩张,以及中国船厂全球竞争力提升的真实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