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智能航运发展对船员职业的影响,探讨智能航运发展不同阶段对船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并对智能航运整体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适应智能航运发展的人才培养策略,同时建议适应智能航运人才培养,完善相关公约法规。
关键词:智能航运;智能船舶;船员;航海人才;培养策略
一、 引言
交通智能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是我国建设交通强国、制造强国的目标之一。作为航运要素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数字高新技术的融合,智能航运已成为全球航运业发展前沿。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防科工局三部委发布的《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 ( 2019—2021年 )》指出,加快人才培养是推动智能船舶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 [1] ;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中也提到,加强复合型、应用型智能航海人才培养是智能航运发展主要任务之一 [2] 。交通运输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船员教育方面明确提出要拓宽船员培养渠道,优化船员培养模式,打造航海教育品牌 [3] 。
随着智能船舶的发展,船舶配员将不断减少,直至实现无人在船,船员职业也将面临颠覆性变化。因此,针对智能船舶的发展需求,研究如何开展船员培训与教育、培养符合智能航运新业态的航海人才,改革航海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船员,是航运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智能航运发展对船员职业的影响
1.智能船舶发展不同阶段对船员职业的影响
海上自主水面船舶 ( 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 MASS ) 是智能航运的核心。国际海事组织 ( IMO ) 按照自主程度将MASS划分为四个等级,见表1。
表1 智能船舶发展阶段划分表
当前,船员的常规职业发展路径为:在航海院校接受教育或通过船员培训及其他专业培训,经船上实习后,获得相应职务的船员适任证书,成为正式船员。之后,一部分船员通过积累工作资历以及再培训,实现由操作级 ( 或支持级 ) 船员职位上升至管理级;而另一部分不愿继续在船上工作的船员将转移到陆地,进入航运相关企业、院校、管理部门等从事航运相关工作,也有部分船员转行从事其他职业。
随着智能船舶的逐级推进,对船员传统技能的需求将会逐步降低,而对船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船员“数量”的需求将让位于“质量”,掌握智能船舶操控技术的人才将更受青睐。因此,现有船员,无论是航海经验丰富的高级船员还是初入行业的年轻船员,都需要积极进行智能航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更新学习,以适应智能船舶船上工作,或转移到岸基从事远程操控等相关工作。
2.智能航运所需人才结构对船员职业的影响
从古至今,尽管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船上工作人员职位划分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智能航运的发展,自主航行船舶出现,传统船员职位中的驾驶员、轮机员、电子电气员等职位均将被淘汰,并向岸基操作支持岗位转移。岸端将兴建起保证船舶安全运营的完整机构,需要远程操控员、数据监控人员、维护人员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员等,职业将更加专业,分工更加明确,以避免发生事故时陷入相互推责的困境。根据Rolls-Royce公司预测,未来在陆上控制中心能够实现一人监控多条船舶,且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诸如狭水道航行、应急会遇等情形才需要人为干预。 [4] 因此,要求远程监控人员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以处理突发情况,拥有丰富航海经验的高级船员正是胜任此类工作的不二人选。
3.智能航运新业态对船员职业的影响
新的业态将催生出新的职业,原有船员除了逐渐向岸基监控中心转移之外,也可能步入其他与船舶、航运相关的新生职业。举例来说,船舶航行超过安全运行期限后需进行保养维护,智能船舶需要与其船载系统及设备配套的维护保养基地,进而会产生相关的工作岗位,成为航运服务业的一个新门类。除此之外,还将围绕智能船舶服务划分出更精细化、专业化的新职位,如智能船舶设备维护工程师、船舶网络安全工程师、船舶人工智能工程师、远程自动化工程师等 [5] 。
4.智能航运对船员工作环境的影响
远洋货运船舶工作条件艰苦,船员患生理、心理疾病的概率远高于陆地职业,且在航行期间未必能得到有效救助。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海员的工作环境更加危险,人身权益更加难以得到保障。当自主航行技术进一步成熟,无人船舶得到普及时,原本船上从事的体力劳动转变为岸端智能化集成平台的操纵,船员将从枯燥乏味、脱离群体、资源匮乏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工作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三、智能航运时代人才需求分析
智能航运是囊括多领域、跨学科技术的复杂工程,其每一步推进都意味着船员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提升一个量级。面向智能航运的新型航海人才需求的提升,为航海教育及海员培训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航海院校需升级学科配置和培养模式,航运企业也需要对船员的知识、技能进行更新培训。
1.智能航运发展不同阶段对船员的要求
根据IMO对船舶实现自主航行过程的阶段划分可知,船舶智能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对船员的综合素质也有不同要求。
海上自主水面船舶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现阶段,船舶具有自动化流程和自动化决策支持,船员只需满足STCW公约要求的职业素质就能胜任工作。但是,为确保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物尽其用,船员在英语应用、网络通信、智能控制系统操作,尤其是自动化无人机舱管理方面,仍需不断“充电”。
第二阶段为“船上有海员的远程控制船舶”。此阶段,岸基通过智能感知、远程通信等系统,实现对船舶航行环境的监控,并操纵船舶航行。船舶开始减员,但在船工作以确保系统故障时船舶安全的船员依然不可或缺。传统船员的职责将分为两支:船端辅助和岸端操控。此阶段船员都应充分了解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传感、控制理论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随船辅助人员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船端智能设备操作及智能系统故障排查能力,岸基遥控人员则需对智能化技术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第三阶段为“没有海员的远程控制船舶”。此阶段将实现船岸信息高度融合,船舶航行、靠泊、货物装卸、港口管理等经由智能系统实现一体化无缝衔接,彻底舍弃对于“人”的体力劳动的需求,船端辅助及安保工作将由机器人代劳,“船员”全部转移到岸上。该阶段船员无须再掌握船体维护保养、航海仪器操作等传统航海技能,而需深刻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控制理论等学科理论,以正确辨识系统运行情况,及早排查故障,以及确保船舶安全航行、港口正常运营的全时段监管。
第四阶段,智能船舶发展实现终极目标,船舶配备的智能系统拥有可媲美人脑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实现完全自主的航行、靠泊及港口操作。“船员”一词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岸端监控中心从事监管工作的高新技术人才。“船员”这一古老的职业将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演变出全新的姿态。
2.智能航运整体人才需求分析
智能航运的发展,需要更多掌握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专业知识,既要能从事传统船舶船载系统操纵与维护,又具备出色的独立思维能力,能够从事智能船舶系统优化等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工作,具备通用性、融合性技能的高端精英人才 [5] 。经研究,智能航运背景下航海类人才综合素质需求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航运整体人才需求分析图
专业知识方面,根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 ( 2019—2021年 )》中明确的船舶智能化关键技术及《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中强调的智能化船舶技术,结合智能航运的实现功能分析可知,智能航运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信息感知、网络与通信、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船联网技术、数据管理与应用、云端分析与控制、数字孪生等7项内容。
职业技能方面,岸基操控人员是智能船舶发展第二、第三阶段的重要角色,因此,岸基操控能力需着重培养。此外,新型航海人才还需在原有航海及轮机实操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远程故障诊断、应急情况决策处理的能力,确保船舶遭遇突发情况能化险为夷。
思维能力方面,包括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思维能力、大数据思维能力等,是智能航运对航海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全新要求,需要在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基础上加强有助于推进智能航运发展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面向智能航运的航海人才培养策略
1.制订不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航运对船员的培养体系会产生直接影响,航海教育需与时俱进,对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及时做出调整,保证与智能航运发展同频共振。航海院校、航运企业和船员培训管理机构等单位应共同研讨船员职业发展规划,根据智能船舶发展阶段制订分段式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智能船舶操控、岸基操控相关课程,并加强实训,确保学生掌握智能航运实际操作理论和技能。
对智能船舶发展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建议见表2。
表2 基于智能船舶发展的分阶段人才培养建议
2.注重提升航海人才综合素质
根据智能航运背景下航海人才整体需求分析,应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维能力三个维度加强航海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专业知识方面,技术融合将不断推动船载系统及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对船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在智能航运发展的不同阶段,船员需逐步进行智能航运关键技术的理论知识扩充,为智能船舶的发展以及船员职业转型做好应对措施。
在职业技能方面,根据IMO要求,岸基操控人员需要具备同操控船舶一致的适任证书等级和一定的海上工作资历。因此,航运企业应根据远程操控员的需求,提前对船员进行相关培训;航海院校应以岸基操控员的知识理论、技术管理、法律法规等需求为标准,通过开设讲座、增设选修课等方式,使航海类专业学生全面了解智能船舶航行控制的相关知识。同时,加强实操实训,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满足功能发证的海上专业学生。
在思维能力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掀起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航海教育需研究智能领域新动态、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突破当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知识体系老化等现状 [6]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问题,通过智能算法开展科学预测和智能化研究 [7] ,为智能航运的发展培养思维独立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五、适应智能航运时代航海人才培养完善相关公约、法规
基于智能航运发展对船员管理制度的影响分析,进行船员适任标准细化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系统化制度修改体系,完善各级各类法律法规中影响智能航运业发展的船员管理制度,为智能航运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根据研究,STCW公约已经在功能发证方面有具体要求,为智能船舶初级阶段的船员适任要求和减少配员奠定了基础。为适应智能航运的发展,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1.系统研究智能船舶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内容
目前,我国船员考试、培训和发证都是以STCW公约为最低标准予以落实。由于智能船舶的出现,STCW公约及基于公约制定的船员管理制度也需进行及时改变。同时,需制定智能船舶船员培训大纲、考试题库、实操评估标准等,确保考试标准和发证类别能够与STCW公约相统一。
2.完善复合型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
智能船舶发展正处于向有船员辅助的智能航行过渡的时期,在船人员职责相对减轻,原本船员分部门分专业的状态将趋向于一岗多职。因此,需对船员职务的划分和适任能力进行重新定义,进一步规范功能化发证。比如,采取多职能证书培训,使高级船员具有航行驾驶和轮机管理职能,履行驾驶、轮机双职务。同时,需要航海院校谋划复合型船员的培养方案,满足智能船舶发展需要。
3.智能船舶船员专业或特殊培训的需求
在现有培训项目基础上增加相应的专业培训或特殊培训。如将智能船舶的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航行系统等纳入培训内容,若有需要,参照雷达、ECDIS系统一样,增加专业培训内容,也可以同特殊培训一样,将智能船舶纳入特殊培训需要的船舶,增加特殊培训证书,如智能船舶操作基本培训、智能船舶操作高级培训;增加智能船舶岸基操控人员的定义、适任标准和配备标准,比如一等操控员、二等操控员,岸基操控人员至少应有远洋船长或等效的资历等 [8] 。
4.智能船舶不同阶段的船员适任标准和证书管理
针对智能船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船员证书的考、培、发进行及时调整。 当智能船舶发展到有人在船辅助的远程控制的阶段时,启用满足“一岗多职”的新型船员适任管理制度。当智能船舶发展到无人在船远程控制的阶段时,船员全部转移到岸基,其适任标准已经超出了现有范围,需要重新定义,对所有远程控制人员提出明确规定,需要通过考试和技能测试取得证书,且具备一定航海工作经验才准予上岗工作。 当智能船舶发展到自主航行阶段,完全实现无人化,智能船舶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理人力资源需求将增加。但船舶的航次任务、航行计划、货物配载等仍需要人为操作,这些管理和控制智能船舶的人员需要完成相应的培训,取得相关证书,保证智能航运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智能化浪潮为船员职业带来了新的要求与内涵,船员将重新定义其概念。本文研究了智能航运发展对船员职业的影响,分析了智能航运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并依此提出航海人才培养新策略。航运智能化的目的不是取消传统船员的存在,而是通过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水平、思维能力水平等来改善其工作环境与待遇。因此,提前研究和谋划今后船员的人才结构、培养模式和职业发展,做到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适应智能航运的发展,才能为船员职业的生命力续航,为提升我国航运国际竞争力,走上交通强国之路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3] 六部门合力建设高素质船员队伍 拓宽培养渠道 完善权益保障[J].世界海运,2021,44(6):40.
[4] 刘微,尚家发.智能船舶发展现状及我国发展策略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7,39(21):189-193.
[5] 魏立队,魏海军,曹红奋.面向智能船舶的高等航海教育变革路径[J].航海教育研究,2018,35(4):7-11.
[6] 张宇昂,郑向伟.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及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12):27-30.
[7] 谢微.大数据思维应用于案例教学的内涵、方法和价值[J].文教资料,2020(27):198-200.
[8] 曾青山,王永坚.智能船舶对海事监管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中国海事,2018(9):21-23.
基金项目:浙江海事局科技项目“智能航运发展对船员职业及管理制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0 )
作者简介:王捷 ( 1963- ),男,教授,主要从事智能航运、海上安全技术研究。
本文刊发于《航海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转发须注明作者和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