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小组登船时,“桑吉”轮已从头到尾烧过一遍。
搜救小组通过吊笼登船。
2018年1月6日,平静的海面上冷风呼啸,春节的脚步渐渐临近,喜庆的气氛渲染开来。天色暗下来,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载着11.13万吨凝析油,由伊朗驶往韩国。20时许,行至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时,“桑吉”轮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发生碰撞。“桑吉”轮全船失火,船上32人全部失联。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立即组织“深潜号”等船舶赶赴现场开展搜寻。不时燃爆的“桑吉”轮处于一片火海之中,船员生死未卜,揪着每一名救援人员的心。但救援现场海况恶劣,风力甚至达到九级,船舶摇摆剧烈,“深潜号”无法靠近难船,不能近距离实施搜救作业。
救援行动进行到13日,海况略有好转,“桑吉”轮后甲板明火消失。这是个关键时刻,搜救人员终于有机会登船了,但“桑吉”轮侧倾严重,火势与海况更是不稳定。这么危险的情况,该派谁去?徐军林、徐震涛、卢平、冯亚军4人主动站出来,组成搜救小组登船救援。
做好充足准备 做了最坏打算
登轮搜救不仅要有好的体力,更要有丰富的救助经验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深潜号”工程监督徐军林、潜水监督徐震涛、潜水长卢平、副潜水长冯亚军都是经验丰富的救捞老手,各种水下安装工程、救捞任务都曾有他们的身影,且四兄弟之间已有17年并肩作战的默契。
1月13日8时,搜救小组4人开始着装,救援人员和吊机等设备处于待命状态。奔赴难船前,他们彼此拍打肩膀,相互鼓劲。同船的队友为他们拍了一张照片,4位勇士神情从容,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其实,并非每次执行任务前救援队员都会留影,这次是他们主动提出来的。“我们知道这可能是最后的合影。”徐军林坦言。
“凝析油的燃点、爆点非常低,在零下18摄氏度都可能发生爆炸。”徐军林说。他们做了一切极端可能的预案,难船旁边两艘救生艇随时待命,另外四名潜水员准备好救生圈、救生衣,其他人把信号绳拉好。“一旦‘桑吉’轮突然发生爆炸,我们只能跳海,连登上吊笼的时间都没有。” 徐震涛说。
据伊朗方面介绍,“桑吉”轮上有一个防海盗的舱室,船员很可能会到里面避难。徐军林说:“我们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个安全舱,搜寻有没有生还者。”
当时,“桑吉”轮已经完全失控,随着浪涌和风横向漂移。船体已经被彻头彻尾烧过一遍,在这样的状况下,船员生还希望渺茫,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登船吗?徐军林说:“作为救助人员,只有我们上去搜寻了、证实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对大家有个交代。”
26分钟生死时速
8时35分,接到指挥部指令后,登轮救援行动开始。4名搜救队员登上“深潜号”吊笼,缓缓上升,滚滚浓烟中,他们的身影逐渐模糊。
8时37分,吊笼下降,搜救小组冲破浓烟,登上难船艉部甲板。顾不上有毒气体会危害健康,也顾不上船舶随时会有燃爆的危险,搜救小组火速进行巡视和检测。“上去以后没有恐惧,只想着完成任务。”徐震涛说。
船已经燃烧了许多天,很可能会一脚踩空,他们两人一组,互相照应。虽然他们准备齐全,也经过多次演练,但现场情况瞬息万变,他们当天所穿的装备并非专门应对极端救援状况的。徐军林说:“我们原来准备的是防化服,之前演练也都是穿着防化服。但我们要进入所谓的安全舱室,通道非常狭窄,穿着防化服上下都很困难。为了行动方便,我们临时决定换装备。”
一上到“桑吉”轮,救援小组便争分夺秒,展开搜寻作业。冯亚军发现右舷进入机舱的舱门门缝正冒出滚滚浓烟,右侧甲板火势汹涌,无法从这里进入安全舱室。此时,卢平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进入安全舱室的艉部机舱逃生孔舱盖,徐军林随即抵近检查,用点温计测量舱盖温度,显示35摄氏度,他们当即决定打开逃生通道的舱盖。慢慢拧松舱盖上的螺栓,烟雾从舱盖缝隙逸出,打开舱盖后,大量浓烟从舱口冒出,此时测得舱口处温度为45摄氏度,说明向内温度更高。从舱口向下观察,整个通道内充满烟雾,无法看清具体情况,两个气体分析仪也同时报起警。安全舱室已不具备搜寻条件,不可能有生还者了。
徐军林用手势告诉大家,从左舷侧生活楼的舷梯搜索前进,此刻对讲机里传来指挥部保持队形和注意安全的指令。搜救小队沿左侧生活区外发烫的楼梯,逐层向上搜寻。由于船体右倾严重,每前进一步都艰难万分。经过紧张的搜寻,搜救小组在救生艇甲板处发现两具遇难船员遗体,随即通过对讲机向指挥部汇报。
阵阵热浪将他们包围,搜救工作还在继续,徐军林和徐震涛爬上驾驶台,发现驾驶台内部已经全部烧毁,部分坍塌,未发现遇难人员。此时,卢平和冯亚军直奔驾驶台顶部,寻找黑匣子。攀爬至顶部后,发现黑匣子在右舷下风侧,一阵阵浓烟似乎要把黑匣子吞噬。没有时间商量,冯亚军、卢平毫不迟疑地冲进烟雾,拉开保险,合力将黑匣子拽下来,一切行动都是那么默契。
4人背着重达10多斤的装备在燃烧的船体中爬上爬下,早已满头大汗。正常情况下,氧气瓶只能维持30分钟。冯亚军说:“执行任务时,我们要时刻关注气体压力,留出气量撤离。”看着指针摆动的气压表,他们知道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危险还不止于此,就在此时,风向突然发生转变,“桑吉”轮燃烧释放的毒烟开始向船艉扩散,现场指挥部要求4人迅速撤离,并将两具遇难者遗体带回。
搜救小组在撤离途中对生活区能进入或能观察到的区域进行了逐层搜索,未发现遇难船员。徐军林、卢平两人将遇难者遗体分别安置妥当,嘴里反复念道:“我们来送你回家,你的亲人在等你回家。”搜救小组小心翼翼地将两具遇难者遗体移至船艉,吊笼缓缓升起,此时氧气瓶发出氧气即将用完的警报。9时3分,搜救小组带着两具遗体以及黑匣子安全返回,完成了本次搜寻任务,一共用时26分钟。
始终冲锋在前
14日16时45分,“桑吉”轮突然发生爆炸,经过剧烈燃烧后沉没。搜救小组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抢在船沉之前,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争分夺秒、高效出色地完成了关键搜寻任务,为后续作业奠定了坚实而重要的基础,为整个救援工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震涛的妻子看到新闻报道后,认出了自己的丈夫,随即发来短信:“今天,你惊心动魄了一回。”徐震涛却回复:“不是我啊,我在值班呢。”上海打捞局的勇士们时常要执行“惊心动魄”的任务,但他们从不和家里人说起。每次遇到抢险救助任务,总是一声“我出差了”就奔赴一线。
2006年10月,上海打捞局潜水队完成了广东番禺单点103.5米水下更换立管工程,实现了我国第一次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作业,在海洋潜水作业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第一次有太多未知,谁能克服深海恐惧第一批进舱?徐震涛、徐军林、卢平等踊跃报名,最终徐震涛成为第一批进舱潜水员,徐军林带领第二批潜水员也深潜百米,顺利完成任务,为番禺更换油管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填补了我国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的空白。2016年,在韩国“世越号”打捞工程中,冯亚军在潜水作业中身担重任。他们4人的履历还远不止这些,每个人的“潜水作业简历”都可以写满几页纸。他们4人中,最年轻的40岁,最年长的51岁,数十年的救捞生涯中,他们始终冲锋在一线,无畏困难险阻,在无情的水火中,用坚毅与果敢,彰显“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
□短评
树起中国救捞人的丰碑
在需要登船搜救的关键时刻,徐军林、徐震涛、卢平、冯亚军4人主动请缨,组成搜救小组。大火还在燃烧,浓烟与毒气纠缠,船体倾斜严重,随时有燃爆、沉没的危险。但为了给遇难者家属一个交代,为了拿到黑匣子,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26分钟的搜救作业中,将生死置之度外,沉着果敢,尽全力搜寻生还者,冒着生命危险取回黑匣子,他们就是“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中国救捞精神的践行者。水火无情,救捞人却有情,“桑吉”轮救援行动不仅展示了4名救捞人的气魄与情怀,也展示了我国的大国形象,在世界上树立起中国救捞人的丰碑。
他们如此伟大,但他们也只是无数救捞人中的普通一员。近年来,我国以航运业为代表的涉海经济发展迅猛,海洋强国建设加速推进,海上救援和安全保障的任务愈发艰巨。人员救助和船舶打捞、深水安装工程、爆破打捞……正是这些有勇有谋、敢冲敢干的救捞人,使我国在一项项抢险打捞、重大工程中所向披靡,保障了众多涉海人员的生命安全。他们勇担社会责任,服务海洋经济,用“冲得上去,救得下来”的硬实力,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了救捞人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信德海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
04-1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20 来源:信德海事网
11-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3-3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19 来源: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资讯平台
01-2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2-21 来源:立方石油
11-01 来源:招商南油
05-19 来源:微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