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新发展格局中,武汉充分放大枢纽效应、不断提升开放能级,积极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武汉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支点的做法与成效
●武汉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建议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是中部地区集铁、水、公、空等国家级运输通道、枢纽于一体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人口超1200万、经济总量超1.5万亿元的国家中心城市,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人才支撑、悠久的历史文化、广阔的经济腹地,对于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和长江中游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在新发展格局中,武汉充分放大枢纽效应、不断提升开放能级,积极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以支点功能更好连通、服务、辐射周边地区发展,推动开放合作从“内强外弱”向“内外高水平互促”转变。其做法对于内陆城市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深化对外联系、增加经济纵深、畅通经济循环,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2021年10月19日, 武汉打通新的江海直达外贸通道(新华社 伍志尊摄)
武汉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支点的做法与成效
武汉努力把通江达海、上天入地的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通道和开放枢纽优势,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中部省份提供内陆“出海口”、“空中丝绸之路”、中欧班列大动脉,并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在产能合作、外资集聚、人文交流等领域进一步发挥支点撬动功能。
(一)江海直达——初步形成贯通中西部的内陆“出海口”
武汉坐拥23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上仅次于苏州、南京的内河集装箱第三大港,随着2021年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投入试运行,万吨级江海船舶可常年直达武汉。近年来,武汉围绕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运输业务,使武汉从传统的内河港口升级为陆海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2019年12月,武汉开通至日本关西地区集装箱近洋直达航线,并实现周班常态化运营。2020年12月,武汉—日本近洋直达航线与中欧班列在武汉对接,开通“日本—武汉—欧洲”集装箱水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运输时间从45天缩短至22天左右,形成连通“一带”与“一路”的国际物流运输闭环。2021年8月,阳逻港水铁联运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具备100万标箱水铁联运能力,成为内陆最大水铁联运基地,辐射范围从湖北省域拓展到长江上游的重庆、四川、贵州及周边的湖南、陕西、河南等地。
(二)航空门户——世界级航空客货“双枢纽”深入推进
近年来,武汉按照“立足中部,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定位,积极实施民航客货运门户“双枢纽”战略,着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机场群。武汉天河机场作为客货兼顾的中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拥有超过60条国际航线,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2019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700万人次,位列中部第二。距离武汉40公里的鄂州花湖机场是顺丰航空的主基地,今年将建成运营,2025年目标货邮吞吐量245万吨,成为亚洲第一大和全国唯一的专业货运机场。武汉航空客货“双枢纽”战略将实现在1.5小时飞行圈覆盖全国90%的经济总量和80%的人口,形成紧密连接国内外的航空运输干线网络和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三)陆运通道——中欧班列(武汉)成畅通国际货运“大动脉”
2014年以来,中欧班列(武汉)陆续开通了经阿拉山口、满洲里、二连浩特、凭祥、霍尔果斯“五线并行”的物流通道,实现了湖北与亚欧国家陆上运输的互联互通。2021年5月,开行“武汉阳逻港—吴家山—杜伊斯堡”水铁联运测试班列,实现了中欧班列(武汉)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衔接。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共发运2026列、17.71万标箱,总发运量保持全国第五。中欧班列(武汉)不仅为东风、长飞、冠捷、富士康、迪卡侬等外向型企业提供了国际贸易通道,也带动了湖北省内宜昌、襄阳、十堰、荆州等地外贸产业发展。上半年,中欧班列(武汉)发运货物货值54.6亿元,占湖北省对欧盟进出口总值16.5%。
(四)产能合作——“武汉建筑”“武汉智造”加快“走出去”
武汉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是机电制造重镇、科技创新前沿、经贸合作要地。近年来,武汉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科技创新合作,葛洲坝集团等在鄂建筑央企积极承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推动装备、技术、品牌、服务、标准“走出去”,2020年武汉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4.27亿美元,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与此同时,“武汉智造”也沿丝路走向世界,亚洲第一大酵母公司安琪酵母先后赴埃及、俄罗斯投资新建海外工厂,人福医药布局非洲建造两个高标准大型现代化制药厂,长飞光纤持续推进菲律宾、秘鲁、泰国、印尼、南非等通信网络工程项目,2020年海外营业收入逆势增长25.56%,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牵头建设中国-智利ICT“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今年2月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在武汉揭牌。
(五)外资集聚——成为内陆地区外资项目重要聚集地
近年来,武汉依托自贸试验区、光谷开发区等重要开放平台,全力打造“比肩国际、全国最优”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十三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520亿美元,成为内陆地区外资项目重要集聚地。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康宁10.5代线、费森尤斯医疗、伟巴斯特汽车天窗等一批外资产业项目落地投产,西门子、沃尔玛、法液空等知名跨国公司加大在汉投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提速,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已集聚优质外资企业30余家,截至2020年底,武汉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突破7200家。总部经济加速崛起,霍尼韦尔、新思科技等外资科技型企业纷纷在汉设立全球总部或“第二总部”;美国富华信托银行、富邦华一、新加坡睿克、法国家乐福、第一太平戴维斯等外企在汉设立中国区域总部或财务共享中心,在汉世界500强企业数超过300家,居中部首位。
(六)人文交流——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近年来,武汉承担了多场国家外交活动,高频举办国际性活动,国际政要频繁访汉,对外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延伸,城市综合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2018年举办中印领导人武汉非正式会晤,英国时任首相特雷莎梅访汉,2019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到访,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世界集邮展览。法、美、韩、英四国先后在汉设立总领事馆,俄罗斯已确定在汉增设总领事馆,24个境外机构在汉设立代表处。武汉目前已与59个国家的112座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在汉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1.2万。积极参与合作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新西兰奥克兰中国文化中心已经完成注册,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武汉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建议
在总结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相比于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武汉的对外贸易总量还不够大、开放能级还不够高,开放平台和开放通道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经贸优势。“十四五”时期,武汉要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以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五个中心”建设为牵引,着力提升对外开放能级,着力提升综合枢纽功能,着力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一)放大港口枢纽效应,为中上游地区开辟国际贸易新通道、沿海进江新通道
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做大做实武汉至日本直航航线,谋划武汉至韩国近洋直航航线,武汉至东盟国家新航线,提升“日韩—武汉—欧洲”水铁联运国际中转通道能级,探索开辟武汉至沿海地区港口直达。进一步密切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水路连接,强化武汉、岳阳、九江之间中三角航线稳定性和服务品质,大力发展“沿江捎带”,为长三角城市提供经济、便捷的水上物流通道。加强与西南、西北等地区对接,形成以武汉为水运节点,联结中西部地区铁路运输的水铁联运模式,打造中西部重要出海口。稳步推进支线港、喂给港建设,做大做强武汉枢纽港,推动阳逻港从功能单一的货运港口向具备港口、贸易、金融、物流等综合功能的国际航运金融港和自由贸易港转型升级。
(二)放大航空枢纽效应,打造畅达全国、联通世界的“空中丝绸之路”
坚持民航客货运门户“双枢纽”发展战略,推进天河机场扩能升级,加快航空物流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国内主要城市、亚太、欧美的全货机航空货运线路。启动天河航空城建设,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和通用航空产业,补齐机场酒店服务、购物、进境免税等功能短板。推动武汉、鄂州机场协同发展,贯通天河机场与鄂州花湖机场的高铁联系,完善“空铁”联运体系建设,推动鄂州片区纳入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扩区范围。
(三)放大陆运枢纽效应,增强中欧班列(武汉)规模效益、聚集效益
打造直达国外枢纽城市(德国杜伊斯堡/汉堡、法国杜尔日、波兰波兹南、俄罗斯莫斯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立陶宛维尔纽斯)的国际铁路干线通道,加快建设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发展国际商贸和跨境电商,吸引外向型产业集聚。增强班列市场化运营能力,整合区域资源,推动更多城市搭乘汉欧班列,在更大范围内集结进出口货物,共同构建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积极吸引沿海地区内销货物和内陆省市外贸货物在汉中转、集散,建成内陆国际运输新桥头堡。
(四)提升产业竞争力,拓展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
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抢占产业链供应链制高点,不断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头部经济、枢纽经济、信创经济、流量经济等“五型经济”,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自贸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统筹推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以及中德、中日、中美、中印等国际产业园建设,打造消费中心城市,深化对内联系、增加经济纵深,推动产业梯度转移,持续扩大影响半径,不断提升服务范围,辐射带动全省全域及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
(五)提升国际吸引力,打造内陆地区外资外企集聚新高地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进口博览会等,提高经济外向度和开放能级。推进数字贸易发展,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打造“数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吸引外资政策,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实施国际政务服务环境优化计划,构建优质高效出入境软环境,提升外籍人士在汉工作生活便利度。充分发挥中法生态城等国际合作产业园作用,全面强化各对外开放平台外资聚集功能,用好“光博会”“华创会”“台湾周”“楚商大会”等品牌活动,加快吸引国际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落户武汉,打造内陆地区外资企业落户新高地。
(六)提升人文影响力,建设国际交往中心
积极开展“全球营销”,拓展城市外交广度深度,争取承办更多国家外事活动。稳步推进外国领事馆区建设,引进更多国际性机构与组织落户。深入实施“友城常青”工程,加强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培育并办好国际性节会活动,申办更多国际顶级赛事赛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之城。培育荆楚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实验区,打造“留学武汉”品牌。积极参与“长江—伏尔加河”等次区域合作机制,拓展流域治理、绿色低碳、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04-1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20 来源:信德海事网
11-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3-3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19 来源: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资讯平台
01-2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2-21 来源:立方石油
11-01 来源:招商南油
05-19 来源:微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