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海运船“海澜中谷 3 ”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吊车吊上了新鲜的食材。大师傅起油锅,闲着的船员相帮切配,大闸蟹、牛肉、海蜇、大排、瑶柱扇贝、自己灌的香肠……一件件菜色,慢慢将桌面填满。2月8日下午5时,海运船“海澜中谷3”的船长陈红建来到桌边,与船员一起享用这顿元宵晚餐。
陈红建的家在虹口大柏树,距船只停靠的宝山张华浜码头,仅5站地铁。为防控疫情,船员们被要求留在船上。陈红建也不例外。“本来乘3号线,一下就到家了。现在嘛,就留在船上。”电话那头的陈红建不显失落,他说道,“做这个行当,吃这口饭,能够自己调节。”
自上次从上海出发,陈红建离沪已有三个月。陈红建的妻子自然挂念他,要做一顿上海菜,给他送到码头。陈红建咽着口水拒绝妻子。他对妻子说:“你呆在家里,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陈红建很想吃上一顿妻子做的饭,“船上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口味能一样吗?肯定你烧的合我口味。等我下船了,回家吃。”
吃完晚饭,陈红建朝南望去。那里是码头。
船员、装卸工、叉车员、报关员,这群人在这个距离吴淞口4公里的码头上,维护着社会运作的“大动脉”。而码头上的集装箱司机,则像“毛细血管”将“血液”输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陈红建的船上,有两万八千吨的货。从营口到上海,他们仅用两天半时间。大米和玉米在这里被卸下,运往上海的大街小巷。它们可能成为百姓桌上的食粮,也可能用于工业加工,最终成为消毒酒精或其他用品。“我们也有船收到紧急任务。像消毒液、洗手液还有方便面,公司接到任务,派最近的船过去运。”陈红建介绍,“说大点是为了国家,说小点也是为了自己这个家。总归,这些东西要有人来运。”
从医用物资到民生用品,无论航运、路运、空运,中国的物流企业都在与疫情拼速度。这是一场耐力跑。陈红建与其他22位船员,已近30天未曾下船。第二天下午,他们再度起航,继续这场竞速赛。
陈红建的微信名是海边飞马。我想,这就是他。一匹必定取胜的骏马。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夏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信德海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内容和图片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media@xindemarine.com
11-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4-1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2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19 来源: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资讯平台
12-10 来源:船之友 作者验船师袁晓东
10-15 来源:中远海运
03-3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04 来源:信德海事网 刘云婷
01-22 来源:信德海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