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岁月有声,40年弦歌不断。改革开放的40年,大连海事大学积极投身改革发展实践,学校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海大人用双手书写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大连海事大学特别策划庆祝改革开放40年访谈录《见证40年》,记录学校发展变化,学习传承海大精神,致敬我们伟大的时代!学校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系列访谈视频。现推出第三期,聆听我校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兆麟讲述走海大特色发展之路的故事。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学校“211”工程的建设情况。
吴兆麟:“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建国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举措。“211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我校能够进入“211工程”建设非常不容易,学校上上下下为此做出了几年的不懈努力,交通部给予了鼎力支持,辽宁省、大连市也给予了支持,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等海运企业和我校广大校友也给予了帮助。开展“211工程”建设,使我校获得了十分难得的大好发展机遇,使我校的整体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学科建设上了一个台阶,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为我校实现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有至关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记者:当时对学校的发展建设来说有哪些事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吴兆麟:在“九五”和“十五”两期“211工程”建设的重要时期,有一系列重要事情值得回顾。例如,我校交通管理工程学科成为国家新设博士后流动站,我校航海动态仿真和控制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列为交通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我校“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任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西山新图书馆竣工并投入使用,大连海运学校整体并入我校,我校在校生人数首次突破一万人,其中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一千人;交通部正式确定我校办学规模为一万五千人。2002年,我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两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我校“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论证,“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在这些重要事情中,我个人认为,2002年我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两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因为对于“211工程”建设来说,重点学科建设是根本,是核心。自1953年“三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以来,航海和轮机始终是我校的主干学科专业,是我校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两个学科专业。
记者:当时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吴兆麟:说起我校当时面临的挑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就是世纪之交全国铺天盖地刮起了数百所高校合并飓风,并要求部委所属的行业类高等院校脱离原部委,合并划归教育部或下放地方(省市)管理。因此,全国大致几百所高校包括我们海事大学属于交通部的这些院校要转移。其他部委都在转移,转移之后怎么办呢?要合并。在这个时候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教职工也感到一定压力。大连海事大学会不会脱离交通部?大连海事大学会不会与其他高校合并?一些人甚至于就此说到,我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大连海事大学何去何从?这不仅是我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十分关心、也非常担心的头等大事,也引起了我校广大校友密切关注。为了有利于中国高等航海教育事业和我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我校实现建设世界第一流高等航海学府的“211工程”既定目标,学校向教育部、交通部和辽宁省领导及有关部门了解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合并的情况,汇报我校的办学历史、学校特色、半军事管理、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以及国外高等航海院校大都是独立存在等情况,陈述我校不宜与其他高校合并和继续由交通部管理更为有利的坚定意见及其充分理由。结果还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汇报、我们的情况介绍得到了上级领导的理解,特别是教育部的理解。所以最后决定我们学校仍然独立存在,仍然归交通部领导,所以对于我们学校发展来说,对海运行业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事儿。很难得,因为当时几百所学校离开了国家行业部委,或下放省、市管理,或与其他高校合并,我们还能独立存在。
记者:接下来,请您谈谈当时学校的发展机遇。
吴兆麟:首先从体制上来说,我们继续独立办学,继续归交通部领导,交通部给了我校很大的支持。再一个,我校进入“211工程”建设是我校最大的发展机遇,但也有一件重要事情值得一提。我校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的发展目标,随后一直为此目标而努力奋斗。我校的“211工程”建设也将“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何为“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我校能否达到或实现“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这在当时是人们关心并存在一些困惑的问题。1997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启动全面审查和修订《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STCW)国际公约》,在其文件中认为我校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航海院校,邀请我校航海教育专家参与全面审查和修订《STCW国际公约》工作,时任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的我就被我国交通部推荐给IMO作为全面审查和修订《STCW国际公约》工作的专家顾问。在1999年我校举行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和大连海事大学90周年校庆活动之际,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奥尼尔发来贺信,称我校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航海院校。国际海事组织在1997年和1999年对我校国际声誉的两次正式肯定或认可,充分表明我校将“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作为发展目标是具备有利条件的,是可以达到或实现的。这就基本解除了人们的这一困惑。因此,我认为,国际海事组织在1997年和1999年对我校国际声誉的两次正式肯定或认可,就是我校当时面临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与国家“211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其中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是相吻合的。
记者:您能谈一谈学校是如何坚持特色发展的?
吴兆麟:从1984年到2004年共20年来,我校一直将“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作为奋斗目标。1999年举行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和大连海事大学90周年校庆活动,我在90周年校庆大会讲话中宣布学校的近期奋斗目标是:面向21世纪,将学校建设成为以航海类重点学科专业为主干,以海上交通运输类学科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世界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海事大学。我校的发展目标是立足实际、发扬优势、坚持特色、反复论证后提出的,通过了校外专家组评审、交通部和国家学位办批准,作为我校“211工程”建设和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2015年经交通运输部同意并由教育部批准的《大连海事大学章程》公布,确定我校“坚持航运特色,强化内涵发展,走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发展之路”;“引领海事教育发展,推动交通科技与文化进步,以‘造就业界精英、社会栋梁,服务海运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为使命”;“立足国内交通运输行业和国际航运业发展的需要与趋势,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以海事领域相关学科专业为核心,建立并保持合理的多学科专业结构,突出并保持航运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地位”。我真诚希望我校这一发展原则、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50年不变”,“100年不动摇”。
记者:改革开放40年里,学校在国际组织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
吴兆麟:198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选拔一批高等学校的人到国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的一些科学技术,我有幸被交通部批准到英国学习两年,做访问学者。因为国际海事组织总部就在伦敦,所以我在留学期间就参加国际海事会议。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在国际海事组织地位是比较低的。光是听会,很少发言的,很少表态的,因为我们国家这方面发展与国际上有很大差距,发言权不是很多。到1997年,我参加国际海事组织全面审查和修订STCW公约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国际海事组织要确定什么问题,它要听中国的意见,中国要是不同意的话,它就很难下决心来决定这件事。1997年后,应该说过10年之后,更不一样了,国际海事组织讨论的很多提案,都是我们中国政府提出来的。所以我们中国在国际海事组织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些提案很多都是我们大连海事大学做的,有些是我们参与的,我们学校在国际海事组织的影响力在40年里有了很大提升。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对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寄语以及学校发展的期望。
吴兆麟: 学校还是要改革、继续改革、深化改革,这是推动我校健康顺利发展和提高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水平的强大动力,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并确保完成“双一流”建设的艰巨任务,才能有更加美好的前景。希望学校教师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以建设海大为己任,团结一致、积极进取,为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建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希望我们的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珍惜青春时光,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多做贡献,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信德海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
07-06 来源:信德海事网
08-2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15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10 来源:信德海事网
11-03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03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2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8-12 来源:威海海事
12-04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15 来源:航运安全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