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翔海运,大步向前,再签4艘大单
——坚定布局中型箱船,“鸿鹄系列”再添新单
近日,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与德翔海运(T.S. Lines)再次牵手,正式签署4艘5300TEU中型集装箱船建造合同,为双方自2019年建立合作关系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里程碑。这批新船将采用黄埔文冲自主研发的“鸿鹄”(Swan series)系列船型,具有出色的经济性与环保性能,是中型箱船市场的明星产品。
战略合作再升级:14艘累计订单见证信任
德翔海运与黄埔文冲的合作始于五年前,双方的业务往来从最初的1900TEU支线船起步,逐步升级至如今的5300TEU级别,显示出德翔海运对黄埔文冲产品和服务的持续认可与高度信任。加上本次签约的4艘新船,德翔海运累计在黄埔文冲下单的集装箱船数量已达到14艘,实现了合作深度和广度的双重提升。
订单或达10艘:分批执行释放稳健信号
据此前信德海事网报道,根据此前的传闻,德翔海运原本计划是一份总价值达6.25亿美元、共计10艘5000TEU级船舶的系列订单。该批订单采取“分批执行”策略,原本计划的5+5艘,而根据最新的情况是,目前已确认签署首批4艘,不排除未来还有多达6艘船舶的执行选项,显示出船东在市场不确定背景下的审慎布局,也为后续合作预留了灵活空间。
根据合同安排,首批新船预计将于2028年第二季度交付。船价方面,每艘船舶约为6250万美元,结合建造周期与成本结构判断,这批船很可能采用常规燃油动力系统,但仍预留绿色燃料改装空间,展现出德翔海运在环保转型上的战略前瞻性。
“鸿鹄”崭露锋芒:黄埔文冲中型箱船代表作
本次新签造船合同采用的是黄埔文冲自主研发的鸿鹄(Swan)系列5300TEU集装箱船。该船型是黄埔文冲在中型集装箱船市场的最新力作,不仅具备优秀的油耗控制和运营效率,还在能效设计指数(EEDI)方面远超IMO 2030/2050减排标准,成为中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代表性产品。
“鸿鹄”系列船舶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船型优化、结构设计、建造工艺等多个维度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该系列船型在推出后迅速获得亚太及欧洲主流船东的关注和订单,标志着黄埔文冲在全球中型箱船市场上的布局已初见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列船舶还为未来改装清洁燃料(如LNG、甲醇、氨)预留技术路径,为船东在应对未来环保法规方面提供极大便利。
德翔的全球化进击:从区域运营商迈向世界舞台
自2023年11月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后,公司创始人陈德胜多年来的扩张愿景正逐步实现。上市所筹集的资金不仅加强了公司财务实力,也成为支持其新造船战略的关键支撑。(德翔海运今日成功上市,获李嘉诚重磅支持!)
2024年,德翔海运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强劲增长,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3.40亿美元,同比增长53.3%;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高达3.66亿美元,增幅达1666.9%。
而根据德翔海运近期发布的业绩预增公告显示,该公司预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将达约1.8亿至2亿美元,同比大增约220%至255%。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整体市场运费上升以及高租金水平下可出租船舶数量的增加,推动租船收入显著提升。
根据克拉克森为信德海事网提供的有关于该公司的订单情况数据显示,除了在黄埔文冲的造船计划,德翔海运还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订造了3艘14000TEU甲醇预备型船舶与2艘7000TEU船舶,预计于2027年与2028年分批交付。通过多船型、多船厂的战略组合,德翔正在构建一支多元化、覆盖多区域的灵活船队,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
布局未来航线网络:5000TEU成为黄金船型
从德翔海运近期的船型选择可看出,其对5000–5300TEU级中型集装箱船的青睐。这一船型具备适应主流集装箱港口、灵活性高、投入产出比优的多重优势,既可部署于亚洲区域性航线,也能覆盖印巴、中东、澳新乃至南美航线,为未来业务扩张提供高度适配的船队支撑。
根据公司披露的航线布局规划,德翔将继续以日韩、东南亚航线为核心,同时逐步发力成长潜力巨大的南亚、澳新、中东及南美市场。而船队的年轻化与结构优化,将成为其穿越周期、持续盈利的根基。
再说回来,从首批1900TEU支线船,到如今5300TEU鸿鹄系列订单,德翔海运与黄埔文冲的合作不仅见证了一个亚太航运企业的崛起之路,也代表了中国船厂在中型箱船设计建造领域的持续突破与全球影响力提升。
“鸿鹄高飞,志在千里”。在全球航运加速绿色转型与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德翔海运这批新船,正是其再攀高峰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