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密闭舱室培训与演习
陈 华 船长
近年来,船员、维修施工人员、码头作业人员等违规进入船舶危险密闭空间引起的窒息、中毒、坠落等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命安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自 2025 年1月15日至2025年10月14日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旨在规范进入船舶危险密闭空间的行为,提升船舶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和遏制事故的发生.
中国海事的总体要求
推动落实安全责任,筑牢人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提高船舶安全管理质效,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行业协同共防共治,助推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前言:
船舶为应对上述集中检查,根据公司的部署切实开展密闭舱室的培训和演习,文件复检工作等.以认真的态度来迎接中国海事部门的专项检查.
正文:
1. 密闭舱室定义:
船舶危险密闭空间亦指船舶封闭处所,即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船舶处所:
a)存在受限的出入口;b)通风不足;c)非设计为连续有人员作业.
2. 常见密闭舱室类型:
货油舱,装载货舱,压载舱,空舱,隔离舱,燃油舱,淡水舱,污水箱,龙骨隧管,内部隔断空间,主机
曲轴箱,主机扫气道间,锅炉炉膛或任何其他可能含有有毒蒸气或氧气不足以支撑生命的空间.
3. 密闭舱室进入程序
1) 风险评估
2) 准备器材:
鼓风机及风带、救援三角架、木滑车及救援绳、安全带及安全绳、防坠器、测氧测爆仪2 套(进入人员佩戴一套、舱口值守人员一套)、应急呼吸器2 套、应急防爆手电2 把、担架(担架需把绳子解开,处于随时可用状态)、急救药包、对讲机、照明设备、EEBD.
3) 确保已进行彻底的通风并保证测气结果符合要求,相关的管路/阀门已隔离,电力/设备电源已切断.
4) 气体测量要求:
确定检测仪器应在校验有效期内,使用前要进行校正.
应将通风关闭10 分钟后开始测量,且应多点测量.
对空间进行多点和多层次测、永远不要依赖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封闭空间里的气体是安全的.氧气含量≥20.9%才能进入,只要气体探测仪有报警,就不得进入或立即停止作业.
在进行气体测量时尽量采用遥控的方法, 如条件不具备的话则应派员下舱测量.第一位下舱的人员除了佩戴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还应配备防爆灯和系带保险绳等,只有证实该处所的空气在安全范围内,其他人员才可进入.如作业中断超过30 分钟,再进入之前应重新进行气体检测.
5) 作业许可:由船长现场签发,permit 有效期不能超过8 小时,且该空间可无人看管的最长时间不应超过4 小时.
6) 舱口监护:
始终值守在进口,监控(注意选择适当的方式:对讲机,救生绳,小锤敲击舱壁等)进入密闭空间人员的安全.从外面与进入人员保持通讯并与当值驾驶员(轮机员)保持联系.
监督员必须每2 分钟(不建议超5 分钟)拖动救生绳一次,询问进入者身体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按照应急救援措施展开营救.
控制没有授权人员的进入(对进入人员进行记录、标识).
发现外面有危险情况危及到舱里人员安全时,通知撤离.预判进舱作业人员发生意外的可能,马上报警,寻求支援.
7) 进入密闭舱室
进入密闭舱室前要通知驾驶台和机舱值班人员.干部或高级船员在场.急救小组待命.应急装备随时可用.
在密闭舱室工作要佩戴好合适的PPE.确认舱内空气是合格的、有船长签发的许可证.进入人员携带测氧测爆仪、对讲机.工作期间要进行持续通风和频繁检查气体质量.
指定专人负责在密闭舱室口不间断地值守.要每隔固定的时间间隔(2-5 分钟)进行通信测试.工作完成后要通知驾驶台和机舱值班人员.
4. 如何防止人员误入密闭舱室
谨记:灾难不会事先彩排,作对才能或者离开.
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作业程序,在检测、防护、监护等安全条件未确认情况下严禁人员进入作业.
管控:开口防护、开口警示、有人看护.
培训:未经船长或指定负责人的许可,未经采取安全措施,任何人不应打开或进入密闭舱室.不进入密闭舱室时,其开口或门必须有效控制,防止误入.
5. 密闭舱室救援
怀疑有人在密闭舱室出现意外时,绝对不能立即下舱救人,而是要向值班驾驶员汇报,由船长发布广播,召集大家按正常应急部署程序来进行救助.
救援队伍进入密闭舱室前准备:持续通风、持续测量气体、建立通讯、救援器材、仪器检测.
救援时:必需携带合适的安全防护装备不要逞英雄.按应急方案进行救援.预判进舱作业人员发生意外的可能,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禁止任何人单独贸然行动.
EEBD 的使用:只能用于逃生,不能用于救援.
6. 心肺复苏流程
呼叫患者、查看患者瞳孔、呼吸、颈动脉、确定患者瞳孔放大、没有呼吸、没有颈动脉搏动、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7. 心肺复苏的步骤:
1) 急救者站或跪在病人右侧,解开上衣,将病人头部向上抬起,打开口腔,清除口腔异物,开始心肺复苏及人工呼吸.
2) 按压部位的选择:两个乳头连线的中心和胸骨交界的中点.
3) 过程:抢救者右手食指伸出,垂直放在患者左侧肋弓上.手指沿肋弓上移至剑突.翻转右手,食指贴在患者胸骨上,左手掌根紧挨右手食指,放在患者胸骨上.
4) 频率:每分钟至少100 次按压,深度5cm,按15 次吹一次.
8. 注意:
1)刚排完水24 小时之内不允许进入,哪怕是进行了通风也不可以.
2)负责的驾驶员和进入团队的负责人不能是同一个人.
3)船长和大副不能同时进入,老轨和大管不能同时进入.
4)至少两个人同时进入,不能一个人进入密闭舱室,除非可以在舱口看到他的整个工作过程.
9.演习程序(按照公司的演习程序执行)
10.检查要点:
1)责任船员是否意识到进入封闭处所风险?
2)船舶是否对进入封闭处所作业人员进行了有效管控?
3)船舶是否有完整的封闭处所清单?
4)船舶是否有密闭舱室应急救助预案?
5) 船舶封闭处所是否正确标识和控制?
6)气体检测与监测设备是否定期检测和校准?
7)应急救助与防护设备是否良好?
8)作业人员是否熟悉封闭处所风险评估操作?
9)作业人员是否熟悉安全防护用品等设备操作?
10)人员是否熟悉进入程序.
11)封闭处所进入和救助演习是否符合公约要求?
12)封闭处所作业有关体系文件是否在船舶有效实施?风险评估、permit、培训记录、演习
记录、密闭舱室工作/救援程序.
13)人员操作+文件记录 +标识+探测仪+演习+体系要求.
11.常见缺陷:
1) 进入封闭处所前的通风、气体检测记录未见.
2) 通风系统故障.
3) 船舶未配备气体检测设备;气体检测设备过期或失效;检测设备未能定期校验或已损坏,无法提供准确的气体浓度读数。
4) 应急和个人防护装备缺失、过期或损坏,无法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5) 船舶未配备进入封闭处所的通信、救助设备或设备故障.
6) 进入封闭处所的通道损坏或被堵塞.
7) 作业人员应急情况下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8) 作业人员不熟悉封闭处所的相关风险和安全进入封闭处所的船上程序。
9) 适任人员、责任人员和负责封闭处所气体检测的船员不熟悉封闭处所气体检测仪器操作程序(检查、测试、校正等)
10)适任人员、责任人员和具有封闭处所进入或救助职责的船员不熟悉安全防护设备与用品的检查、使用和维护常识.
11)适任人员不熟悉进入封闭处所的初步风险评估.
12)在实施作业的封闭处所入口处未配备必要的救助和急救设备.
13)担任救援和急救职责的船员未掌握救援和急救程序.
14)具有封闭处所进入或救助职责的船员未参加船上每2 个月内举行的封闭处所进入和救助演习,或演习不符合公约、法规规范要求.
下面分享船舶演习图片:
附:1.封闭空间年度审查(包括船上密闭空间的具体位置)
2. 中国海事局CIC Checklist for Enclosed Space Entry.(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