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在6月25日世界海员日与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一定会让您有所触动/感动以及有所收获。
跑船不止于跑船
本文作者吴泳铮向信德海事网表示:“本篇文章前后写了一个多月,断断续续写了将近一万八千字。无论时常与业内前辈交流,还是偶遇昔日的学校老师,我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探讨起“如何为海员的职业生涯描绘蓝图”和“如何点燃现代学子对航海的向往”等话题。这些深入的对话让我感慨良多,促使我记录下这些思绪。我的航海历程和发展经历,希望能告诉身边的跑船的海员或者读航海院校的学生们,跑船有很多可能。跑船也是我们将来创造更多可能性的优质选择,不单单只有随孤独而来的工资,更有将来能领悟的人生和意志。”
跑船,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的追求。它让我们在浩瀚的海洋中领略世界的广阔与深邃,体验人生的起伏与波折。跑船的经历,是我们当下自我成长的优质土壤,也是我们未来繁星点点的璀璨起点。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坚持梦想、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让我们珍惜跑船的经历,将它作为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请问再给你一次跑船的机会,你还会选择跑船吗?”
抱歉,一上来就是问题,您的回答可能是“当然”,但或许是“不会”。
我想这个应该会跟受访者的职业经历和后期收获相关吧。如果这个问题抛给我自己,作为曾经的海员,我的回答一定是“当然”。
2003年,因为中考失利,填志愿时父母推荐了当时的舟山航海学校。当时我只知道,我会和很多家里人一样成为同行,工资较高,而且工作也好找。
当时没有太多选择,也没想太多以后,就去了航校。在母亲的鼓励下,我竞选上了班长。但面对都是男生,且来自不同岛屿不同背景的同学,这份责任和难度是从来没有过的。
从早上出操起不了床,到晚上自习像菜市场,那个年纪说不完的话,剩下的精气神儿都用在了掰手腕上,还有一点儿也是留给了铃声响起,跑着去食堂排队的路上。
日常之余,不管对方年级,还会挑起一些群架。不论上课与否,总有人去网吧游戏。那会儿的我还是相对内敛的性格,但我懂得班长要对同学负责,对班级有责任。从寝室,到教室再到食堂,尽可能去融入大家,打成一片,打开自己去了解每一个人。
时间是看的到诚意的,在熟悉大家和提升班集体凝聚力的基础上,虽然还是二十不到的玩闹年纪,还是会偶尔冲动,但人际关系的共生效应会影响到每一位同学,慢慢的,班级荣誉感在大家的心里越发重要。
大伙的关系是稳固的基础,但向上的发展需要榜样的力量。学习上,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考证和入职知名船企。考证需要平时知识的积累,保持学习,既能应对平常的考试,也可以通过优异的成绩,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一个稳固且向上的班集体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够反向激励自己,让我个人的学习从刚开始的班级30几名到了后来连续五个学期的班级第一名。
从班级管理,到学习荣誉,以及集体努力给每一同学带来的影响是我航校生活中最大的收获,让我知道打开自己,突破自我是可以切身体验的,并能长期影响身边人。
2007的夏天,我毕业了(因为2004年三校合并,当时的毕业院校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有幸在师兄们的推荐下获得了挪威思考根海运集团旗下的诺捷船务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面试。
真的很幸运,最终录取的四个人全部来自我们班,当然包括我自己。
随后,我们的船员关系就到了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很快,赴武汉江夏准军事化培训的通知来了,第一次离开舟山,还要跨越省份到武汉,还是和全国各地的应届生一起培训,激动的学着大人模样买了西装和行李箱,坐着卧铺大巴,摆过轮渡,晃晃悠悠16小时到了武昌。
到了基地,开始了培训生活,由于年轻,就读的学校也是准军事化,所以训练和生活能力不比别人差。
但是,面对来自全国各地本科,高职类院校的应届生,作为中职毕业的我和同学们感受到了学习和知识储备上的差距。最为明显的是英文方面。
幸运的是,武汉理工大学斯考根培训中心有我们船东公司有专门设置的“海蒂英语”课程,外籍老师强化听力和口语,当地教师助推阅读与写作。这应该就是工作培训带来的增值效应吧,让学习更有针对性,让看到的差距转化为竞争的动力。
这段时间除了英文,其他的针对船舶类别特性的培训也是应接不暇,培训时间久了,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差距也会相对被缩小。
因为前期表现的优异,我和一位同班同学以及来自其他院校的四位学生一起被船东公司选中参加了第一届在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由新加坡高级海员联合会(SMOU)组织的Wavelink CadetPlus Program。
从生活起居到伙食标准,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专业和被重视,海员这个集体原来在国外的工会看来是如此重要。
当然还有我们统一着装排队去教室时,校园里的学生对我们投来的羡慕的眼神。
全英文教学从专业角度到海员心理以及礼仪等面面俱到,熟悉行业的老师,时常会给我们讲不同航运企业的文化,让我们对自已不久后将要服务的船东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培训结束后,在一位内蒙古同学的带领下我和其他五六位男生还一起在青岛香格里拉酒店的宴会厅表演了《祝酒歌》的伴舞。
第一次在五星级酒店吃饭,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航运公司的大佬们。那一晚我记得我没有睡着,几个月体系化且专业性的培训,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校园外更加多元的人文与文化,不单单是知识,更多是见到不同的人,面对差距,体验包容与尊重,还有收获希望,时间短暂,但能量满满,相比于茫茫大海和暂未开启的职业生涯,这个阶段着实充实了自己,更加认知了这个职业,也对未来多了几份自信。
2007年的11月份,我正式收到了上船的通知。虽然从踏入航校开始就知道为了这一刻,但兴奋之余还是有些惶恐,可能那时候还不太知道未知的世界或许是日后的惊喜。
好在当时一起上船的是我的师兄,路上多了一份照顾,自己和家人也就放心了很多。第一次坐飞机还是国际航班,飞机上的餐食锡纸不知如何打开,第一次在迪拜机场躺在椅子上等转机,和师兄轮流值守行李。
到了埃及塞得港,酒店里防盗门似的电梯,又老又旧的房间陈设,发现没有国内好。
旅途劳累的我们,没眯一会儿就跟着代理上了即将穿越苏伊士运河的“Norgas Napa”号,一条一万方不到的LPG/E/C Carrier,装运乙烯为主。
那一晚简单的和机舱Cadet以及OS聊了一会儿,暂没床位的我和他们挤在了同一个房里,找了个沙发睡。
醒来后的那天简单认识船上的同事后,我真正踏上甲板,看到了特殊的橘色和数不清的管与阀。
船头代水头瞭头的俄罗斯大副,表示了欢迎,告诉了我本次航目的,还拍了我的肩表达了祝福。下意识回头一看原来热情的海鸟给我来了一坨“养料”。
虽说印象当中这并不是啥好事,但既然大副都送上了祝福,那就暂且对即将正式开始的海员生涯充满希望吧。那段实习的日子我记得我一共在船上经历了11个月零17天。
这个阶段我们的船长期来往于伊朗和印度尼西亚,稳定的航次,给我带来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起初,白天,上海的水头一直带着我,不管敲锈、刷漆还是冲洗甲板,不管敲锈、刷漆还是冲洗甲板。
晚上,福建的三副也会教会我一些仪器、避碰以及测罗经差。靠泊装卸或是加油,也会有机会参与准备与梯口值班。
印象最深的是炎热的伊朗夏日,甲板上40几度的高温值守,一边要注意梯口的状况,一边还得防止自己中暑。自身从校园到培训收获到的要强以及船上大伙儿同舟共济的温度会帮到我面对和战胜此类的困难。
四个月后,很荣幸被提升为了OS,因为船员配备的关系,早饭和晚饭后会帮大厨洗碗,上午会在室内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包干四大头的房间清理,下午跟着水头去甲板干活,晚上会和三副一起值班。
从零星学习,到了全方位的体验船员生活,除了技能,也让家里宠溺惯了的我懂得了基层出发的可贵和每个职务在船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有时候人生真的会需要一点运气,这段实习期间最幸运是遇到了受人敬仰的大胡子船长Capt. Vladimir和大副Sergei。
船长安排我周末两天不需要干其他活,尽可能多的在驾驶台看书或者学习,这可能是Cadet最为奢望的安排,原本以为工资涨了会更多干活,反而还多了学习机会,这种开心无以言表。
船长本人也是相当绅士,尊重和爱护每一位船员是他最让大家敬仰的地方。因为会打扫他的房间,在他的书桌上永远有前一晚考虑好的第二天计划,这也许是他不管遇到啥事在船上总是从容不迫心里有底的根本吧。
日后,To Do List的习惯至今依然帮我在琐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找到轻重缓急的规律,从容应对很多事情。
大副比较年轻,也因为这一点可能相对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那时候的实况足球就是我们的桥梁。处成了朋友,自然他也会传授我更多知识,不管是《实习记录簿》强制的内容还是他的经验或是装卸货时候的注意点,他都会按照他的计划来给我进行讲解,当然也会测验。
慢慢地,为了给我更多的“实战”体验和经历不同的航行时间断,我从跟三副班调到了大副班。
好几次他都会把实际避碰局面的问题抛给我,那种惊慌失措,但还必须沉着冷静的纠结感,永远都会记得,但有他在背后,一次次还是顺利经历下来。
从判断,到定位在到《航海日志》上的亲笔记录,每一个细节都是成长的痕迹。特别是新加坡海峡的航行和苏伊士运河的操舵,在实习期就能以实践的方式经历,真的相当难得。
好的习惯,对于局面面把控的心态,以及岗位轮转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实习期间和后期职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后来,我们的船回过一趟金山,70多岁的爷爷想看看孙子跑的船特意赶到金山访船,他回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衣服兜里一直藏着我们船的照片复印件,给村里的人几乎看了个遍。
当然,初闯世界的航程,海豚船头跳跃着跑,鲸鱼群游喷着水,看苏伊士运河两岸,遇两伊战争沉船残骸,自然和历史带来的视觉冲击与精神富足绝对是附加值。
和船员,岸方,以及当地人的交流相处中也不断在练习自身的英语技能,在沟通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满满且多元的收获,让我对未知的后续航程和职业生涯增加了几分期待,那种想开更多盲盒的憧憬感。
很快没在家休假多久的我被原来的船召唤回去做了三副。那是2009年的1月,从广州黄埔文冲船厂开始,我正式成为了一名之前几年为之奋斗的远洋船舶驾驶员。
因为出道于“Norgas Napa”,再次回来对船上的仪器设备很熟悉,对船上的人员更是倍感亲切(特别是外籍船员是轮班制的)。不管是哪,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就有了家一般的感情,所有包涵在内的东西亦是如此。
除了平常PMS要求的常规性工作,我也会在午休后去甲班和船上的各个角落看看相关的消防与安全设备,看看数量,查查外观,随时保持它们的ready状态。
吹吹海风,晒晒太阳还能遇到甲板上干活的水手们聊上几句。情感的东西是相互的,有付出,也必定会获得回报。我负责的方面在各类检查中的表现相当不错,看着勤奋的我,同船的“战友们”也会多一些肯定与信任。
可往往事情就是如此,当你越觉得和谐且稳定的时候,越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不期而遇。那天风平浪静的锚地,新来的大副按计划安排做放艇演习,因为基本上救生艇架在维护保养和演习时才会使用,所以演习前,大副、水头、水手和我就想先试试艇架的操作。
因为我们船的救生艇是自由降落式的,所以想把艇架调整到挂钩能连接到救生艇顶部钢丝绳眼环的位置并保持受力。刚挂上救生艇右旋顶部钢丝绳的眼环,还没完全受力,钢丝就断了。还好救生艇是有液压装置尾部固定的,没在悬空状态,还好艇里面没有人,没有受到伤害。
这要是真的在演习或者实际操作中发生,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对于负有维护保养这些安全设备的我犹如当头一棒。让还没来得及立足合格三副的我,多了几分需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的思考。
那就是问题不能看表面,找出根本原因才是关键。维护保养如此,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事,亦如此。原来这些救生艇上的钢丝绳外部是有胶质管状外壳保护的,主要也是为了避免风吹日晒以及海上的盐分所带来的对钢丝绳结构和强度的损害。
但没想到却是弄巧成拙,因为长期暴露在外,原本透明的外壳以模糊到看不见内部的钢丝绳。所有的保养都没法注意到里面的状态,防腐蚀的保护只能在裸露的钢丝绳部分进行。时间一长,有胶质管状外壳保护的钢丝绳部分就发生了腐蚀,直接破坏了结构和强度,导致断裂发生。
跑船总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当下是坏的,但可能因此就改变了人的想法甚至公司的体系。为躲过不好的事情发生而庆幸的同时,其实事件的经历也会让自己更有分析性和责任心。
经历万事开头难后,其实我在“Norgas Napa”的三副的生涯还是蛮顺利的,也有很多开心。
大家都说一条好的船舶,关键在于一群好的船员。这话我觉得没错,一大群老爷们儿,天南地北,国籍不同,文化差异,出来讨生活,最重要的是心境。
那么情绪的调动关键在于美食和娱乐。遇到一个优秀的的大厨简直是天大的福气。但哪个大厨派到哪条船完全就像盲盒一样,甚至连抽的机会都不给你。我遇到的都没有失望过,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两位,一位来自大连,另一位来自上海。
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戴眼镜儿,文质彬彬,貌似都有故事才到了船上。他们身上的故事和眼镜里的内涵估计都被他们用到了菜品里。
大连的大厨一口好听的大连腔,善于烹调各类海鲜,不管何种做法都很地道,虽然我们时常因为节日会吃到大龙虾。但最难忘怀的还是他的放在现在都时髦的生腌三文鱼头和凉拌三文鱼皮,每次熟悉的船员上船,私下的聚会这俩凉菜都是必备。
上海的大厨,据说原来是个酒保(调酒师),可能以前在西餐厅的缘故,西餐很是了得。尽管中餐也是不差,偶尔还能吃到江浙才有的肉饼子炖蛋,但最火的还是他的中西结合蜜汁烤羊排,就真的会嚼起来爆汁的那种,跟他同船过的老外还都记得他这口。
那会儿还偶尔船员火锅小聚,中国节日各类饺子满桌,外国节庆甲板烧烤随意,食物的美好总能暂忘离家的孤独,也能让海员享尽味觉的幸福。
那会儿的“Norgas Napa”经常长航线,大家的作息会规律些,当然空闲的时间也会多一些。经常晚饭后不想回房的兄弟们总会在一起K会儿歌,网络歌曲流行的年代,精选碟片里都是大伙儿耳熟能详的歌,不管把话筒传递到谁那里,哥们儿总能吼上几句。
很幸运,当时我们的船几乎是行业里最早安装网络的,船员的生活从1.5美金一分钟的卫星电话变成了10美金两个小时的网络电话,虽看不了电影,但能上网,也能QQ,还能晚上下班“偷个菜”。
有段时间在伊朗附近的锚地长期等货,悠闲的甲板部门支起了网,机舱铜匠做了篮筐,压缩机房前的空地大家圈起了篮球场,船长开心的让代理上了些篮球,每天下班总会有甲板和机舱友谊赛。
愉悦的心情,良好的氛围让大伙都兴致满满,真的会觉得不用生活成本还能赚到可观工资的工作,吃到各地美食,交到各国朋友,娱乐运动两不耽误,何欲何求。
可能是长合同又是长航线,也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人和船,让我觉得还蛮享受这份工作的。很快这一切都被打破了。
2010年1月,我离开了工作两年的“Norgas Napa”来到了她的姐妹船“Norgas Petaluma”。刚开始跑了几个长航线之后,这条船被租家定了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定线,加上两边装卸货时间,来回一周不到。跟以前至少一星期漂在几乎碰不到船的印度洋相比,现在的航线每一趟来回都要过两次交通密集的新加坡海峡,值班的强度大大加强了。
又因为负责装卸货的大副,几乎每周两次靠泊导致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我和二副顶了其航行班,变成了各值班6小时,加上原本就是6小时班的装卸货时间,所以那个合同几乎每天都在上班十二小时中度过的。
这个程度的疲劳挑战是过去两年航海生涯没有经历过的。因为整个工作节奏和以前不同了,自己也就更注意作息了,合理安排休息、值班以及日常的安全与消防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也就那时开始促成了我后来的自律生活。
其实,这段期间的挑战不单单是疲劳带来的。最让人头疼的是印度尼西亚那个卸货港,较大的潮差以及hold不住的涌浪,让每次靠泊后的卸货时间都是煎熬,甚至是战斗。
因为这样的海况,缆绳吃不消,我们几乎想尽了办法,时刻准备调缆绳、各个与缆绳接触的部位上牛油、对摩擦频繁的点位持续加水冷却、各类碰垫全部安排到位将摩擦减到最小。
即使用尽十八般手段,依然扛不住缆绳断,为了加强值班,我和两个水手几乎都得一直在甲板值守,随时准备断了之后再系上。
有时候自己操着缆车,边上的缆绳还在嘣嘣作响,说实话是害怕的,但回头想想,相信科学是对的,不站在反弹区就可以保障安全。印象深刻的一次断缆绳发生在午餐时间,突然船上广播响起,说船头的两根倒缆断了,船头有撇开的危险。因为接着货管,船一旦在涌浪的作用下被推开,后果无法想象。
当时大家都冲了出去,幸好发生在白天,大伙反应快,在抢时间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落后,再加上本身头缆和横缆就多加了几根,所以最后还是在大家的努力下,让船舶回到了正常的靠泊状态。好多次下班衣服都是湿的,心力憔悴,有时候还要被大副责备,为什么没有看好缆绳,让这么多断裂发生,可真的是无能为力。
每次完成卸货还是蛮开心的,感觉像又打赢了一场战役,和兄弟们一起,真有那种战友的感觉。这段期间,我从原先的顺利安逸的合同到了现在的疲惫与挑战,但成长的是面对苦难的心理和应对紧急的能力。
忙碌的日子,靠港根本没有时间下地,但好在有三副独有的乐子,拥有船上小卖部的管理和经营权,10%的收益,是我工资的奖励。
帮着大家订购喜欢的小食和烟酒,累了自己买点想吃的坚果和饮料,周末了船长能让我跟大家分享好吃的,很开心。
船上很多时候乐子是自己给的,但人一定要学会快乐生活,特别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的小卖部给了我那道光。
当然,周边人的温暖和肯定也是相当重要的,平常一直没怎么看出来对我认可的大副在机务上船的时候直接当着他的面指着我说:“这个人不要让他在做三副了,赶紧提二副。”真的那瞬间很难想到他是一个会因为我的班缆绳断了对这我一顿输出的人,感动了,一整个合同的累都被拯救了。
看来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果然,船长在我下船时特别嘱咐,让我别休息太久,赶紧回来接二副,他把同样的话也写到了我的离职评语里。
休完假我失信了,没有回到肯定我的“Norgas Petaluma”,因为她的航线并没有变化,刚升职二副,我还是更希望在稳中有进中度过的。
2010年11月,飞了历史上最长的二十一个小时,换了三趟航班,在巴西我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Norgas Napa”,虽然换了一些人,但大多数还是熟悉的面孔。
最大的变化是工作,从以前经常晃悠在甲板上维护保养消防和安全设备,变成了驾驶台上的仪器设备和海图图书。
最兴奋的是每次高频测试收到对方岸站回复时的喜悦。最头疼的是趴在海图桌改不完的海图,以及时常要变的航线。当然之前管小卖部的我,也换了个副业,从小店老板变成了电话卡小贩,船上的网络电话卡、手机SIM以及充值卡我都有,好像所有的思乡与温暖都在我的管控中,没出去一份都是温情在传送。
当了二副,工作时间也变成了两班12点到4点,一天中最喜欢睡觉的时候去上班,也是那段时间,我爱上了现在都还超爱的美式咖啡。上班前犯困,下班后精神成了那段时间的日常,所以因此还练就了今后可以持续沿用的厨艺。
因为又碰上了前面提到的戴眼镜的大脸大厨,我有了下班之后自由发挥的厨房宝地,炒饭、炒面、鸡蛋和果汁,每次上夜班最期待的就是下班了。好多次还尝试了我们舟山海鲜夜排挡的压轴菜,双面煎炒面,现在想想是又怀念又饿。
即使有时候懒一下,也得放两个鸡蛋泡一碗辛拉面。虽然吃的好,但也吃的少了,中午再去不了吃午饭,每天就是两块曲奇饼干一杯美式咖啡,那会儿应该是我跑船生涯最瘦的的时候了。
回到“Norgas Napa”后,我们的船固定在巴西的Aratu港装货,然后几乎都是在那北美区域间运营。这几天刚好在电视里看到的目前正在遭受暴雨和洪水的Alegre港,是我印象里跑船去过最漂亮的港口。
因为喜欢足球,也超粉罗纳尔多(大罗)的缘故,我知道那里是格雷米奥主场所在地。没想到的是环境那么美,也是季节的缘故吧,刚好河道两旁都是郁郁葱葱,还有繁花点缀,边上的小木屋,远处的大城市,如果不是身上的工作服,我想我都忘了我是在商船上。
一路上我们换引水,等潮水,带拖轮,过大桥,历历在目。我记得我的数码相机拍了很多照,当时那些桥上看我们的人那么近,那么多脸,那些上面挂着的微笑,现在都很难忘掉。那段时间我记得没有下过地,无聊的日子给自己设了个挑战,那就是养一个合同的头发,或许从小留惯了短发,也是希望自己叛逆一下吧。
每次画航线,改海图还得时不时拨弄一下刘海,连大副都看不下去了,告诉我记得锁门,小心他把我头发剪掉。跑船虽然因为安全或者环保有公约、条款等各种条框限制,但自由,做自己真的是可以的,包容的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不再有父母唠叨的日子,或许也就那时的光景了。
结束了南美的日子,最后一个航次回中东,有幸绕过著名“风暴角”好望角,真的是有沉浸式体验到。那个晚上还在船上躺着呢,先是笔记本电脑被砸到了地上,躺着的人居然被摇起来站到了地板上,这样的体验应该这辈子都不会再有了。
留着快奇肩的发,准备从迪拜回家,因为航班的关系,有一天半可以在当地自由行。签单除了老板,海员可能是另外一个拥有此特权的角色了。我跟一个OS点了还多好吃的,包括芝士焗龙虾,因为国外的食物都有搭配沙拉或者薯条,我俩吃了一半,打包了一半,两餐才解决。在套房睡了一晚,第二天坐飞机前还来了趟City Tour,坐着双层大巴去了七星的帆船酒店,也参观了迪拜博物馆。看看那些照片,想想真是幸运,即使现在看到自媒体推迪拜,也不用再羡慕那里的一半城市一半海,因为我已见过迪拜的奢华、文化和现代。
剪去长发,2011年11月,我登上了在Norgas工作的第三条船“Norgas Innovation”,新的船型— Mini LNG。当然我对这条船来说也是新面孔。
因为如此,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经历过一小段信任危机。起初晚上值班,好几次船长都上来看看,二副班是半夜,这个在我之前的经历中是不曾有过的。
白天时常还来看看我画的航线,拿着圆规和平行尺比划比划。换个角度理解,这是船长的负责,只是我成了监督的对象,心里不爽而已。
不过任何监督和反馈其实都是相互的,有经验和知识支撑,很快这段时间也就过去了。但确实有经验之外的案例在这条船上锻炼到。
有一天晚上船刚要驶出波斯湾,船长就上来驾驶台说租家把卸货港定在了中国一个叫靖江的地方,让我找找具体在哪里。不管在哪儿,当时值班的水手一听说高兴坏了,因为Norgas的船一个合同能有一趟回国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
我当然也高兴,但脑子里更多的是接下来一堆活儿的担忧,航线要重新设计、航次计划要重做、国内交通流复杂、沿海渔船众多、从未进过长江等等。
那天船长下去,我心里一顿抱怨,要变实在太多,以前跑的基本都是经验航线或是有同事之前去过可以给予建议。
但毕竟航线设计是二副本质范围,硬着头皮也得上,查进港指南,翻航路指南,找船长向当地代理要相关资料。东拼西凑的信息点,尽可能细致地放到航线的每一处,不熟悉的长江口锚地、从未进过的南北槽航道。
以前经常跑的航线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也更懒了,在自己的舒适圈待久了,就得有这样的变化推一把自己。路过了半屏都是渔船的浙江沿海,见识了交通流复杂的长江航道,领教了游刃有余的我国引水,顺利到达靖江,虽然卸货时间短暂遗憾没有下地满足一下中国胃,但这一个航程所经历的时光,每一段都是成长,完成航次是一回事,重要的是此类事情本身带给我自身自信的增长。事情来了就去做,做了就有成功的希望。
跑船就是在无法预知的未来里,遇到一些事。国内回来不久后的一个航次我们的船去了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港。
因为大家以前都去过印度尼西亚好多次多次,所以夜晚的锚地值班没有额外安排甲板水手进行巡逻。灯火通明的甲板,周边也有一些点灯待泊的船只,小船偶尔穿梭可能是附近的几艘渔船路过。
还有点睡眼朦胧的我上驾驶台和三副换班,时间还早,我们驾驶台翅膀一起聊了会儿天。
三副偶然一回头,突然大吼了一声,我没记住他当时说的啥,啥也没想就本能凑了上去。只见一个还没看清脸的男子手拉着尾甲板的缆绳想要往船尾递,反应迅速的三副立马从驾驶台拿了手电,灯光打到脸上,受了惊的男子立马跳了船,随后那条接应的木质快艇就带着他离开了。
虚惊一场,还好没啥损失,但船上有些事也可能真的一发生就再也没法挽回了。
Fujairah,阿联酋东面进出波斯湾的重要补给地,因为业务繁忙,也因为来往的船型众多,这里按船舶类型分了好多不同的锚地。
我们的船锚泊在了Gas Tanker区域,边上就是Oil Tanker版块。那天中午,我照常上驾驶台和三副交接班,因为当天正在加油,所以我们交接了一下大概的状况。
刚好边聊边望着窗外,隔壁锚地的方向,突然前方一条油轮的甲板上发生爆炸,我都看懵了,一瞬间脑子几乎一片空白,只记得上窜的大片火光和好大一团灰黑的云。几秒钟而已,第二次爆炸发生在了离生活区最近的甲板处,而且火光和云团比第一次更大。
真的,长那么大没有见过的场景,或许一辈子也不会再见到,那瞬间我所在的驾驶台里面像窒息了一般。很快,VHF(甚高频)里传来了哽咽而又无助的求救声:“救救我们吧,我们的船发生了爆炸,需要紧急救助…”,具体的信息细节我已经记不全了,但我永远记得电波那头哭着求救的声音。
因为船舶类型的缘故,也因为我们正在加油没法实质性伸出援手,但很快我就看到尾甲板出现了好多当地的小渔船,发生爆炸的船上的船员通过软梯往在船尾往小渔船上转移,火和浓烟依然在他们的甲板上蔓延。同样身为船员,此刻的感受无以言表,真的很痛,那天我哭了,因为这个事情,因为眼前的场景,也因为无能为力,甚至有点后怕。
这样的事情总是传得很快,后来听船长他们说是对面船上大副在热工作业前把测氧测爆的活交给了实习生,最后换来了三条生命的的代价,除了货舱,生活区也炸穿了好几间房。
那会儿我真的认真考虑过这份用风险比例换取高额工资的职业是否值得,虽然时间和船上的欢乐慢慢冲淡了那份疑虑,但接下来的十来年依然会记得这些,原来是它们成了时刻提醒我牢记风险把控的理念。我也慢慢转成了分析型人格,逻辑、思考、分析、细节等等这些属性在后来帮了我很多。
名字似乎是有玄学的东西,注定会因此有些相关的事情发生。“Norgas Innovation”,创新或变革,会遇到很多事,也会发生些变化。一天给家里打电话,我妈提醒我,让我给在母校工作的叔叔打个电话,说有事商量。
事后我联系上了叔叔,他问我是否有兴趣去英国读研,给我举了学校老师去英国深造的例子,还问了我英语水平,不知哪里来的自信,我满口答应下并表达了决心。
叔叔这么想,应该是之前推荐过我到乌克兰学习船舶修造的事情,发现英国读研更具性价比吧,但不管这些,我就想试试。
跑船这几年,在家人的鼓励下,其实我利用2008年到2011期间的每一次休假读完了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技术函授大专课程。
加上船上经验的积累,我也有考虑将来某一天在时机成熟时为转向岸基工作而做好准备。
自己没想好时间点,刚好叔叔的电话和建议给了我选择的勇气。很快等到了休假,每次回家都很闲散的日子这回有了努力的方向。
考雅思,申请英国的学校以及考大副。可那时候的心态相对比较保守,可能也是因为一个是吃饭的家伙事儿,另一个是不知道行不行的试验局,两者之间我选择了保大副作为头等大事。因为证书关系在天津海事局,那个夏天我在天津的咸水沽租了房子,遇到了讲天津话好好听的房东夫妇,吃到了正宗的煎饼果子,也遇到了我们一同出道的鑫裕盛的那拨同学们。
白天到学校学习评估内容,晚上回我那八平小单间“啃题库”。那时候《中国好声音》刚刚开始,学习的日子里有音乐也是幸福的,因为两三个月内消化掉三门评估项目以及七科考试课程强度很大。
偶尔的放松只有周末去趟菜市场买点炒饼,或是逛逛洋货市场看个热闹,偶尔有朋友的船到塘沽了,跑过去踩着点聚一下。因为平常有足够的练习,评估还是非常顺利通过了。
可是那厚厚的七科题库实在来不及记住,看了一科新的总会忘记前面看的几科内容。早上四点多起,半夜才睡,音乐电视还是放着,可也就换了个顶着头皮上。
我记得大概有三科给挂了,《航海学》、《船舶货运》还有及格分数要求最高的《船舶避碰》。虽然以前上学的时候一路都很顺,但这次还是输给了时间和学习方法。要强的我立马报了最近的下一次补考,还是期待能尽快过关。
那会儿很巧,刚好赶上我老爸考丙二船长,每天凌晨4点起来看书的他也触动了我,跑了大半辈子船的“老吴”都这么努力,我也得加油了。那段时间家里出奇的安静,每顿饭的时间,成了我们一家围坐谈笑仅有的片刻。
很快我和老爸共赴考场,比我更努力的父亲考下了船长,而我遗憾没跨过《船舶避碰》那道坎儿。放弃不在我的词典里,海员那颗坚韧的心继续支持着我走下去,与下回的补考时间再近,一门课的压力也不至于喘不过气。
2012年10月,我又飞到了天津,听着宾馆楼下大爷大妈被传销人员洗脑后,我再一次踏上了考场。点击“提交”的那一下从未如此紧张,点完还有“确认”那一步更是忐忑不安。但这几个月的坚持最后还是得到了应有的收获,90+的成绩,终于翻越了这座山,成为了同一批进公司的Cadet里,最早考过大副证的那一位。
考完后的日子刚好秋高气爽,可能好久没在秋天休假,这样的气候和时光,再配上心情,就想坐在桂花树下,等秋风吹过,温暖如絮。但还是有一份纠结在内心,是继续跑船换证,还是转战雅思,准备出国留学的事。
和家人交流过,自己也畅想过,权衡之后,我决定趁着之前的学习劲,顺势而为考雅思。带着过去四五年积累的口语自信,我在舟山当地仅有的雅思培训机构报了名。每周末仅有的课堂时间,上课的都是早已计划好未来学业的高中生。
本地和杭州来的老师都有留学背景,听他们讲课时常感觉自己已在国外。海员的经历能够使我跟上听懂课程,可花钱来培训的雅思,并非想象中容易。单词更为学术,不再如航海英语般熟悉,就连自豪的口语,老师说我满是语法的问题。
听力有“家底”能够听进去,可阅读,又让我看清了自身的差距和不容易。写作不再是船上记录的模式,文章的连贯与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接用词都比我认知范围里高了好几档要求。
说实话,越是深入学习,越发现以前的基础要不是跑船这几年的英文的历练撑着,早就跟不上了。不过,要达到能够申请学校的雅思标准,还是差了一大截。或许是脱离学校太久,可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了,也可能是此次学习的目的性太强,船员特有的那份执着,我决定改变一下学习方式,希望早日达成所愿。我退了培训班里剩下的钱,跟着当地一位年龄相仿的大学老师开始了一对一的雅思训练课程。
老师的教学因材施教,很有针对性,学习效果的提高也让我更主动地加强了课后的练习。很快,我已完成了几册雅思习题,并在2013年初,参与了第一次雅思考试。果然如当初所想,口语最优,得了6分,阅读和写作的成绩差些,使得最后均分5.5分。
雅思过后,因为5.5分只是达标12周语言课的要求,离7分直接入学的标准还差一些,所以再考一次,再加把劲儿,我暗自下了决心。
可那会儿,刚考好不久的大副,也需要船上资历才能换证。两个事情,需要我再次作出抉择。和之前先考雅思还是先考大副一样,保守的我,这次还是先选择了跑船换证。
2013年的夏天,缘分使然吧,我又回到了,“Norgas Napa”, 那个我梦开始的地方。或许回去的目的太明显了,也可能知道是最后一次了,更多是带着enjoy的心境去的。还是那些熟悉的老伙计,甲板上的风,驾驶台里的陈设,楼道间传来的饭菜香,依然是07年我第一次和她见面时的感觉。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也许这就是初见的意义,一场相遇的缘,几许回忆的念。
航线的安排也好像会知道和老朋友道别,去了曾经去过的地方,见面就像翻开老相册一样,也好像和新生活见面,偶遇毛里求斯时充满了喜悦。顺顺利利,按部就班,6年的航海生涯好像就浓缩在了这一趟。就是偶尔动情时,会去打开多年前的《航海日志》,看看自己以前记录了什么,打开以前画过的海图,和这片海,那片岸,说再见。
2013年12月初,值完最后一个航行班,带着不舍和感恩,我在新加坡锚地下船了。希望离开,从这片充满无数航运可能性的地方开始,踏上我职业生涯华丽转身的第一步。
回到家后,我给了自己半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申请学校和雅思考试中。学校的事情交给了留学中介,因为工作经历的关系,我更加侧重于选择船舶、海事或是航运相关的学校。
对接的中介老师其实对我的了解只是海员,但当我提供很多证书给到她的时候,她还是震惊了,没想到可能就是普通人眼里一份平凡的工作,原来有那么多证书。加上6年的船上工作经验,给原本对我学历不自信的中介老师带来了很大的自信心。
很快申请的结果也就下来了:一个是普利茅斯大学的国际航运专业,另外一个是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的船舶管理专业。两个专业都是一年制的研究生课程,因为很现实的传统思想里学校排名的关系,我选择了前者的offer。
接下来就是雅思备考,有了前面一段的经历,也算是有了经验,我决定在家自学。把客厅当作自习室,早上听力和阅读,下午口语与写作,几乎把当时九套雅思习题全部又过了一遍,白天除了午饭,就剩下晚饭前骑车放空一会儿的时间。感觉又备考了一次大证,甚至更认真。时常也会网上搜一些攻略,买一些雅思9分习题,总想在考试前多一些把握,或许也是心理安慰吧。
差不多三个多月后吧,我又一次去考了雅思,可结果并未如我所愿。还是总分5.5,留学是定下的目标,offer也已经到手了,眼前就是12周语言课和重新再考一次雅思的选择。我思考过一段,但这次没怎么纠结,我很快就想通了,就像我选择从船员尝试转型,这次换个赛道,未尝不可。因此,我决定直接接受普利茅斯大学的12周语言课程,去那里集中学习一段,为正式入学做最后的冲刺。
想通了,也就放松了,搜了很多留学攻略,买了电话卡,2014年6月,我从上海浦东出发,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辗转阿布扎比,转机遗忘了挎包,到伦敦希思罗已是没有了信用卡。
匆匆忙忙在路上的人可能都会有遗失的经历吧。从机场里同行的同学给的三明治开始,我的英国学习生涯算正式开始了。头几天的像孩子般的新鲜,对普利茅斯充满了探索欲。
语言课程的用心设计,让我们在课间走遍了市区的角落,学校的“巧克力”大楼,海边的Barbican, The Hoe的灯塔,还有很多很多,也尝试了炸鱼薯条,坐了当地的游船和巴士。听起来像是游学的日子,其实心里的压力很清楚,过不了最后的考试就没法拿到最后的正式入学名额。
从来英语课没有这么认真听,感觉回到了当年学G证时,课堂记笔记,回家背笔记的日子。那段时间,除了跟同学去买菜和买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的衣服,几乎就在宿舍里做作业,让自己尽量去适应这边的教学模式。课程的内容基本都跟将来正式入学的学术方法相关,所以对于在国内也没有上过全日制大学的人来讲还是有些吃力的。
比如,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等等。好在强大的网络能让我从百度了解这些中文版的内容,因为有工作经验的积累,我还是知道如何笨鸟先飞的。
说实话,Alex老师递进式的教学,除了让我们能适应将来的学习,也给了我们很多表达的机会,几乎每堂课都会说上一些分享或是有PPT准备的Presentation。紧凑的内容和课时让时间过得很快,最后的考试随之而来,因为12周的系统训练,普利茅斯大学的国际航运研究生课程正式offer最后顺利到手。
2014年9月,经历了一段充满活力的新生周后,我怀揣着欣喜与紧张,踏入了研究生阶段。这段旅程并非一帆风顺,身边的同学多是来自全球各大海事院校的青年才俊,他们年轻五六岁,本科背景深厚,与他们相比,我如同“半路出家”,在理论基础和英文水平上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每周一篇论文、深夜的灯火与咖啡,成为了这一年学习生活的写照。然而,在来英国之前,我已对这一切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深知,我的目标并非在学术领域取得显赫成就,而是将所学应用于实践,顺利毕业,将硕士文凭作为我未来职业生涯的坚实基石。
面对挑战,我保持着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克服每一个困难,不断向前迈进。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英国求学的日子里,除了课堂知识,更让我惊叹的是这段经历带给我的心灵成长。我逐渐摆脱了年少时的内敛,敞开心扉,拥抱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与比我年轻五六岁的同学们朝夕相处,与当地人深入交流,参与各类当地活动,这一切都让我第一次深刻体验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多彩多姿,如此充满无限可能”。
这些宝贵的经历像是一把钥匙,逐步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那扇门,让我有机会融入这片土地的文化,与人畅谈,无拘无束。慢慢地,我不再是那个内向的自己,而是开始勇敢地追寻和窥探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模样。
一年光阴转瞬即逝,我怀揣着在英国工作的憧憬,早在毕业前五个月便开始了广泛的求职之旅,如同撒网捕鱼般投递了无数简历。然而,由于英国企业在基础岗位上更倾向于选择本地人,对于非英联邦的外国人来说,获得英国工作签证并非易事。因此,尽管我撒网广泛,但每当面试即将通过时,我总会因绿卡问题而止步。面试官问及我是否拥有在英国工作和生活的权利,我无奈的回答“没有”,这往往让原本充满希望的面试瞬间冷却。
面对屡次的挫折,海员的坚韧让我并未放弃,反而加大了求职的力度。除了继续投递那些我熟悉的油化品船企,我还将目光投向了曾经未曾涉足的板块,如散货、集装箱、邮轮等。我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留下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甚至做好了备选计划,申请了海商法一年制研究生课程,以便在求职无果的情况下继续深造,为未来的职业道路铺平道路。
2015年6月,命运的眷顾终于降临。如同自踏上航海之路以来,总能得遇贵人相助,我幸运地获得了皇家加勒比邮轮的暑期实习机会,在英国团队的采购部门学习经验。
那两个月,我一边撰写着毕业论文,一边全身心投入实习工作。就在实习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刻,公司的副总裁突然向我提问:“你更倾向于留下工作,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那一刻,我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我深知自己的心愿即将实现,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渴望留在皇家加勒比。”自那刻起,一切便如我所愿,我成功地在英国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这一天标志着我从海员到职场新人的华丽转身,历经两年的蜕变,算上之前为攻读硕士所做的准备,更是远超两年的时光。期间的艰辛与付出,唯有自己深知,但在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面前,所有的努力与汗水都显得如此值得。
2015年9月正式毕业后,我在皇家加勒⽐⼀共待了四年半的时间,从实习⽣到负责两条船的采购再到负责整个英国船队安全消防产品的采购,最后成为英国14条船所有修船项⽬的采购负责⼈。
刚转型成为采购挑战很⼤,皇家加勒⽐的要求⾼是⼀⽅⾯,另⼀⽅⾯是以前在船上从来没有接触过邮轮⽅⾯的内容。⼀艘邮轮相当于⼀座移动的海上城市,采购的物资不仅仅是船舶备件,还有酒店娱乐设施等,我只能从头学,但在船上的和研究生阶段时常日复⼀⽇的通宵达旦后,学习已变的习以为常,慢慢的,勤能补拙,我对于整个采购⼯作得⼼应⼿,甚⾄在下午三点前就已经可以完成⼀整天的⼯作。
在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的日子里,我渴望更深入地融入英国,领略当地的独特文化。因此,周末的时光,我选择去兼职,穿梭于当地的咖啡厅和小吃店之间,用一天的时间去体验不同的工作,与形形色色的人们交流。
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珍视与人的互动,我发现自己热衷于成为一位“聆听者”,用我的专注和真诚去倾听他人的故事。同时,我也乐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帮助他人。回想起在船上的日子,我尤其钟爱三副的工作内容——主管船舶救生和消防设备,那份对安全的坚守和责任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于是,我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我渴望进入航运公司,或许从事运营管理,或许负责船舶安全。我期待着登上这样的舞台,将我的兴趣与专长相结合,从幕后默默付出的采购角色,逐步走向台前,展现更全面的自己。
或许是缘于未曾持有船长票,又或是未曾涉足相关领域的工作,我长久以来期盼的机会迟迟未曾降临。然而,就在2020年的某一天,命运之轮终于转动,我收到了RightShip的橄榄枝。得知它作为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海事风险评估和尽职调查机构,我意识到这将是我接触船舶安全领域的一次绝佳机会,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方向。
凭借“中国人”的身份和多元化的经历背景,我成功地通过了RightShip的面试。然而,尽管我曾期望能站在更为显眼的“台前”位置,但最终我的岗位却是负责审核一些检查报告。尽管如此,我仍感到满足,因为能够将个人兴趣与工作相结合本就是一件难得的事情,更何况我还是RightShip当时唯一的中国面孔,这份经历本身已经弥足珍贵。
2020年3月,我正式告别了皇家加勒比,踏入了RightShip的新征程,工作地点也从萨里迁移到了繁华的伦敦。正当我怀揣着满腔热情,准备在这座城市中大展拳脚时,突如其来的疫情却给英国按下了封国的暂停键。于是,我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线上工作模式,从RightShip的各类教学到日常沟通,全都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
疫情的阴霾不仅打乱了我的生活节奏,也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方面,国内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我看到了回家的希望;另一方面,我逐渐厌倦了居家办公的日子,感觉自己在这种模式下无法获得有效的沟通,自由的天性被束缚,仿佛正在失去生命中应有的色彩和意义。在与家人深入沟通后,我下定决心要做出改变。过往的经历给予了我突破自我的勇气,我坚信自己能够迈向更高的层次。于是,我毅然选择了回国,希望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于是,我怀揣着满腔热忱,向公司提出了回国工作并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建议。虽然RightShip当时已有在中国设点的考虑,但并未将我纳入负责人的候选人名单,他们认为我更适合技术应用的角色,而非商务拓展。然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它不仅让我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也实现了我回国发展的愿望,可谓两全其美。
为了抓住这一机会,我主动向公司的高层展示了用心准备好的一份规划,其中详细阐述了我的计划、对市场的深入理解、我拥有的资源、如何提升公司在中国的影响力,以及这一举措能为公司带来的长远利益。我希望通过这份“可视化”的报告,让他们看到我的能力和决心。
幸运的是,我的方案得到了包括CEO以及时任亚太区总裁的支持和认可。在顺利通过HR安排的测验后,我荣幸地成为RightShip大中华区的大客户经理。我深知,这不仅是公司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能力和决心的肯定。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态度,为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拓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5月19日,在英国学习工作的七年时光画上了圆满的句点,我踏上了回国的征途。与初到英国时的满怀好奇相比,这七年的磨砺使我变得更加沉稳,目标更加清晰。尽管内心充满了不舍,但能被一家我熟悉的外企委派回国,并有机会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对我而言,这无疑是最理想的归宿。
同年7月12日,在经历了隔离和休假之后,我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职业生涯。在英国的工作就像是在海上驾船,有明确的航线,有前辈的经验可以借鉴。然而,回到国内工作,一切仿佛从一张白纸开始,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构建这幅宏伟画卷的一笔。
从国外到国内,想象中的种种不适应并未如期而至。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内众多朋友的热心帮助,他们的关怀和支持让我倍感温暖;另一方面,也源于我海员的出身。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标签,它意味着我曾在浩渺无垠的大海上航行,经历过风浪的洗礼,感受过星辰的指引。每当我提及那段海上生活,我都能感受到那份与大海为伴的豪情与自由。这份独特的经历,让我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与人们分享那些航海经历,仿佛我又回到了那艘航船上,再次扬帆起航,驶向未知的远方。
RightShip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业务量,自开展工作以来,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沿海地区。虽然名片上标注的职务从大中华区大客户经理变成了亚太区助理客户总监,但我的实际工作内容远不止于此。我深度参与了RightShip在中国的市场开发、客户维系和日常咨询等各项业务。
这些多样化的工作内容为我提供了全方位的锻炼机会,使我的沟通能力、商务能力和行业认知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当前,我的工作重心在于如何利用RightShip的各类工具,如安全评分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评级以及船员福利自我评估工具等,来推动行业参与者迈向“零伤害”的目标,同时保障海员的权益。此外,我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增强RightShip在中国的影响力并更多为客户带来优质服务和附加值,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期,无论是与业内前辈交流,还是偶遇昔日的学校老师,我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探讨起“如何为海员的职业生涯描绘蓝图”和“如何点燃现代学子对航海的向往”等话题。
这些深入的对话让我感慨良多,促使我记录下这些思绪。当我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从中专的起点,历经函授大专的磨砺,再到硕士的深造,从海员的身份到重返校园的学生,最终成为外企大中华区的客户负责人,我不禁要问,是什么驱使我不断前行,超越自我?或许,是命运的垂青,让我有幸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或许是那些在我人生旅途中出现的贵人,他们在我航海六年之后提供了重启人生的宝贵机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深知自己的航海经历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它赋予了我敢于面对挑战、追求多元人生的勇气和力量。我坚信,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学会做出明智的选择并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我们就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实现心中的梦想。未来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只要我们将当下的每一个选择都转化为正确的行动,我们就能保持自信,勇往直前。正如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中的经典台词所说:“我们要经历多少磨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人?要接受平凡的困扰,学会对世故的歉意,习惯披星戴月的重复,知晓自己的脆弱,但更要能抵御未来的变幻。书本上的总结再深刻,也不如我们亲身经历的课堂来得真实。那些曾经忍住的泪水,在遥远的未来,会变成时间的珍珠,被岁月的浪花洗涤,最终冲回到我们少年的脚边。”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勇往直前,那么我们必将在未来收获满满的感恩与领悟。
跑船,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的追求。它让我们在浩瀚的海洋中领略世界的广阔与深邃,体验人生的起伏与波折。跑船的经历,是我们当下自我成长的优质土壤,也是我们未来繁星点点的璀璨起点。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坚持梦想、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让我们珍惜跑船的经历,将它作为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吴泳铮
2024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