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交通运输部举行“创新海事服务 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主持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鄂海亮,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上海海事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曹杰出席,介绍创新海事服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各项举措,以及智慧海事监管系统和海事通APP相关建设情况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孙文剑: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恰逢春分,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时节,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上海,召开交通运输部专题新闻发布会。我看到台下有不少记者朋友是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感谢媒体长期以来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关心、支持、帮助和监督。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创新海事服务 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我是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和我一同参加发布会的还有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鄂海亮,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上海海事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曹杰。
记者朋友们都知道,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长三角“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有关系列工作部署,发布实施《创新海事服务 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并且请今天记者朋友们关注,海事系统还推出了智慧海事监管系统和海事通APP,希望记者朋友们对海事通APP进行广泛宣传,以便于海上船员、船公司和海上有关工作者能更好使用这个程序,为他们的工作带来更多便利。
我们海事系统力争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水上物流供应链提质、降本、增效,助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新篇章。
下面,我们首先请鄂海亮副局长具体介绍有关情况,之后参加发布会的另外几位同志还会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有关话题,首先请海亮副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鄂海亮: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今天,在这里发布创新海事服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举措,既是交通运输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紧扣企业群众的需求、在海事领域深化区域合作,服务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
毫无疑问,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交通海事新形势下必须答好的“时代问卷”。长三角水路运输货物量占全国总量的50%,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企业群众对政务服务的高效供给,要求更高、需求更强。我们锚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融入交通运输发展大格局,不折不扣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一体化引领海事发展新格局、拓展海事融合新局面、提升海事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新理念、创新海事服务的新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实施走深走实。
我们聚焦服务船员、船舶、航运企业,推出3个方面10项具体的利企便民举措。
一是推进长三角区域水上交通运输更加便捷、畅通。实施“一次性船位报告”举措,当船舶航行到长三角水域时,只需要向船舶交管中心报告一次船位,就能够全域通行。实施“一体化锚泊管理”,实现长三角区域内锚泊申请统一入口,统筹锚泊资源的使用,船舶可以提前预约选择长三角水域锚地的锚位。实施重点船舶“直进直靠、直离直出”一体化的交通组织,实现“一次申请、一程进出”。实施船舶检验通检互认,缩短船舶待检时间,降低船舶营运成本。
二是推进长三角区域水上交通运输更加安全、绿色。实施一体化船舶安全等级标识,对进入区域的船舶标注“红橙黄绿”颜色标识,推行“绿码”船舶“无事不扰”。设立船舶能效管理中心,实施船舶能效管理“一站式”服务。提供江海融合“一张图”服务,实现江图海图无缝衔接。
三是推进长三角区域海事政务服务更加便民、高效。实施海事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跨域办”“无感办”,推进企业群众办事成本最小化。还推行了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符合证明的“极简办”,提升航运公司符合证明的发证效率。为提升服务效能,我们还建立了区域内统一的长三角海事政务服务总客服,开通咨询服务电话400-80-12395,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各位媒体朋友,下一步我们将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铸牢“主角意识”,最大力度发挥长三角海事服务举措的示范效应和叠加效应,先行探路、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贡献海事力量。
我先介绍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Q新华社记者:
政务服务办理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次长三角一体化海事政务服务优化过程中,请问将为长三角地区的办事群众带来哪些便利的服务举措?谢谢。
鄂海亮:
谢谢新华社长期以来对海事改革发展所给予的关注、给予的支持。
为航运企业、为广大船员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政务服务,应该来说是我们海事永恒的价值追求。在工作中,我们聚焦高频次海事政务办理事项,以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尺,以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以及办事成本最小化作为出发点,在长三角地区推出海事政务服务事项的“掌上办”“跨域办”和“无感办”。
本次,我们通过海事通APP上线第一批12大项、64小项的海事政务服务业务,申请人可通过APP进行办理,把以前在电脑上办的业务提升到了手机移动客户端的“掌上办”,可以让办事群众随时办事,尽可能实现“船舶不停航、船员不下船”就能办成政务申请事项。
针对少数仍需要递交纸质材料的政务服务事项,比如一些船舶权属类的申请事项,我们构建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海事政务服务网络,实现政务服务“跨域办”。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和海事执法办理结果互认,采取申请在掌上提交、材料线下在海事内部流转、办理结果即时推送的方式,办事群众只需就近找到我们所公布的43个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海事基层站点,都可以提交相关材料。
此外,对于符合“无感办”海事清单条件的,比如船员证书,就无需再提交申请了,后台海事工作人员会自动通过海事通APP把证书办好以后,电子证照推送给用户,船员无需再申请就可以直接拿到新的证书,这样就实现了“免申即享”。
下一步,我们将在第一批刚才提到的“三个办”的基础之上,把更多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掌上办”“跨域办”和“无感办”,同时我们会继续推出“集成办”“导航办”和“提醒办”这些服务举措,实现多元化的政务服务模式,最大限度的便企利民。
此外,我们在3月20日起,正式运行长三角海事政务服务“总客服”,统一接受长三角海事政务管理政策、公共信息、业务办理、信息系统使用等方面的咨询,接收对海事政务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受理对长三角海事管理机构、海事执法人员在政务服务方面的投诉和举报,欢迎广大社会、船员朋友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谢谢。
Q中国水运报记者:
请问这次智慧海事监管系统和海事通APP的上线为海事监管与服务带来了哪些变革?
鄂海亮:
谢谢水运报记者提问。智慧海事监管系统将为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提供有效的支撑,也是未来全国海事安全监管服务的总系统。目前,这个系统已经部署完成基础平台、数据看板以及船舶安全等级标识、一次性船位报告、船舶锚泊管理、“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等四大业务功能模块,上线20项具体功能和89个功能点。
我们总结起来系统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变革:一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破船舶跨区域监管的地理分割和行政壁垒,实现长三角安全监管数据互融互通。二是提升长三角各地海事部门监管信息流转效率,使水上安全监管工作更加精准、更加精细,逐步实现长三角区域内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的统一执法标准。三是能够全要素展现长三角区域水上交通运输的态势,通过贯通长三角区域和长江干线水域海事安全监管资源,可实时汇总一线基础数据,实时呈现一线动态场景,实时感知重点船舶、重点水域安全态势。
对于海事通APP,刚才我也做了一些介绍,相较过去海事服务类APP,也有三方面变化:一是在功能上更加丰富。海事通APP集成船舶导助航、锚地申请、政务服务、远程处罚、信息查询等功能,实现广泛的区域覆盖和功能融合,为船舶、船员和船公司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二是使用更加便捷。我们整合浙海通、海上通、船e行、幸福船员等原有对外服务平台,通过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逐步实现各项功能之间的无缝连接。三是服务更加主动。海事通APP以船舶航次周期为主线,全程主动推送水文气象服务、港航服务等安全辅助服务,包括哪个地方航道封航了,哪个地方受大雾天气影响,哪个地方有大风,我们会把这些信息主动推送给船上,及时让他们获取一些信息。今后,我们也将不断地收集分析用户需求,对我们APP的服务模块持续进行改进和优化,谢谢。
Q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创新海事服务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交通运输部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开展了哪些工作?特别是港口领域。谢谢。
郭青松:
谢谢记者的提问。我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和港口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久久为功,已经连续三年制定实施交通运输部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形成一体化治理体系工作要点,主要突出六个方面: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推动落实港口航道布局规划;二是推进港口航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小洋山北集装箱码头工程的建设;三是推进长三角水运监管一体化,规范行政执法检查;四是深化港口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健全长三角四省市港口集团的会商机制,支持集团间资本、战略合作,五是不断提升水运服务水平,推动集装箱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六是推进港航平安绿色智慧和开放发展,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党委政府领导下,长三角三省一市交通运输部门共同努力,持续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2023年,长三角地区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70.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亿TEU,分别占全国的41.5%和38.5%,集装箱铁水联运量307万TEU,占全国的30%。我国港口综合效率始终位居全球港口前列,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均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Q光明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去年9月,上海、江苏海事局联合发布沪苏水域交通组织一体化若干措施,提升沪苏水上交通动态协同管控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服务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此次长三角水域船舶交通组织一体化有哪些具体举措,预期效果如何?
鄂海亮:
谢谢记者的提问。主要有三方面举措:一是创新锚泊管理模式。通常锚泊管理,都是船舶通过代理或到现场后通过甚高频(VHF)现场申请锚地和锚位,海事管理人员根据要求和相关规定予以核准。今后,长三角水域船舶可以通过海事通APP掌上远程预约的方式,提前办理锚泊业务;而且锚位管理全流程信息化,在申请、核准、公布各节点全流程网上公开,随时可以查询进展;同时,可以在APP一屏全景查看长三角地区锚位使用情况,船方可根据作业计划和锚地空余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锚地抛锚,不仅锚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还提升了船舶运行效率,降低营运成本。我们目前已把长三角区域295个锚地,6855个锚位纳入系统,后续系统会把更多锚地锚位纳入进来。
二是实行一次性船位报告管理。长三角区域一次性船位报告是指船舶航行到长三角区域时需要向船舶交通管理中心进行报告,以前每到一个交管中心都要做一次报告,现在通过我们系统的上线,仅需向第一个所到达的交管中心报告一次船位就可以了,从而实现长三角区域船舶船位报告信息互通互认,不再重复进行报告,实现“一次报告,全线畅通”。这项举措预计每年直接受益船舶将达20余万艘次,间接受益船舶将达到200余万艘次。
三是建设重点船舶“四直”通道。我们对运输粮食、能源物资、国际邮轮、跨省际客船以及10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开通“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绿色通道,简称“四直”通道,这些船舶的信息会在船方、港方、海事部门之间一体化流转,船舶航行计划、靠泊计划、离港计划实现无缝衔接,从而实现重点船舶的“一次申请、一程进出”。预计,一艘享受“四直”通道的船舶平均每航次可节省运输周期4-8小时,节省燃油2万元,带来直接经济效益8万元;也给码头作业效率带来5%左右的周转率提升,按照市场平均装卸费用来测算的话,这项举措每年预计可为区域内码头带来10亿元左右的直接经济效益。
Q中国交通报社记者:
长江口是长江出海和远洋航运的“咽喉”,也是我国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和世界航运干线。我想请问上海海事局,在协同畅通长三角水上交通运输“大动脉”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曹杰:
谢谢记者的提问。在上海海事局辖区,重点我们做了两方面的举措。一是加强船舶流的交通组织。我们联合江苏海事局、浙江海事局建立水上交通管制一体化联动机制。通过联动机制,共同加强船舶密集流的管理,互通管制要求,共享锚地资源,在“进博会”等重大活动保障方面更加有力,在大风、浓雾等恶劣天气方面应对成效更加明显。具体来说,如恶劣气象来临前,协同做好气象的预警,互通船舶流量信息;在恶劣气象发生时,互通管制要求,协同做好宣传和船舶抛锚安排,避免船舶在集中水域大量积压;在恶劣气象影响过后,及时通报信息,协同开展疏港,共同做好船舶保通保畅工作。2022年至今,依托水上交通管制联动机制,沪苏、沪浙共实施一体化水上交通管制110余次,水上交通管控的协同性和有效性明显提升。
二是提升深水航道通航效能。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作为大型船舶进出上海港和长江沿线各港口的必经水道,是整个长江航运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我们从释放深水航道通航效能入手,创新长江口及其附近水域交通流引导分流举措,优化北槽进出口申报制度和模式,科学安排船舶进出港次序,审批平台从1.0版本升级到3.0版本,实现了北槽航道船舶通过能力从80至120、120至150、150至200 艘次的3次跃升。此外,我们还通过指挥船舶北槽进、南槽出,指挥船舶利用深水航道边坡交汇等举措提升深水航道通航效能。仅2023年就累计保障66174艘次船舶安全进出深水航道。谢谢。
Q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长江流域更是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海事部门承担着保护水域环境清洁的职责,能否介绍下在构建长三角绿色航运“生态廊”方面有哪些举措?
鄂海亮:
感谢央视对海事工作给予的关注。加强船舶污染防治,促进长三角区域航运绿色发展,是长江大保护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长三角绿色航运“生态廊”中,我们创新海事服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海事船舶污染防治监管一体化,提升防治水平,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服务长三角航运绿色发展。
具体有两方面工作向大家介绍:一方面,我们在上海设立船舶能效管理中心,承担船舶能耗数据的验证、统计、分析,中国籍船舶能耗和碳强度管理相关证书的发放,能效管理相关国际公约的跟踪研究等工作,为指定我国船舶能效的管理和减排政策提供技术支撑。中心的设立也是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另一方面,由于船舶的流动特性,船舶航行、停泊、作业区域不固定,跨区域、跨辖区情况比较普遍,长三角区域经济发达,穿梭、活跃于本区域的船舶数量众多,以江苏段为例,我们统计了一下,每年进出港船舶达到300万艘次、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8亿吨,约占长江全线的70%,所以有效开展船舶污染治理工作任务还是很艰巨的,但是意义非常重大。为此,我们指导相关本区域海事管理机构推动长三角省市出台地方法规,包括《上海市船舶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上述三个条例从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和应急协作、信用联合惩戒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建立起区域合作机制,为长三角区域联合开展船舶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的依据。
目前,海事通APP中融入了“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的功能,实现了服务全智能、监管全覆盖、信息全共享、数据全可视,从而有效提升了多部门联合监管效能。为了配合沪、苏、皖三地条例的实施,我们在长三角内河水域对系统进一步升级优化,从而提升船舶污染物防治的水平。
Q上海解放日报记者:
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也于今日同步启用。请介绍一下,中心在完善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能效管理机制,提高我国船舶能效管理能力,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和航运“双碳”战略实施方面有哪些工作进展?下一步的计划如何?
曹杰:
谢谢解放日报记者的提问,感谢你对船舶能效管理的关注。推进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当前中国和世界航运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在上海设立船舶能效管理中心,既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需要,也是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将确保我国船舶能效管理工作有序推进,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智慧转型发展,也将进一步提升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为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目标,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短期减排措施,修订了“国际航运碳强度规则”,要求国际航行船舶编制《船舶能效管理计划》,收集并报告能耗数据,计算营运碳强度指标并评定年度营运碳强度等级。评级分为A、B、C、D、E,分别对应优秀、良好、合格、较差、极差的船舶营运能效水平。
我国约有1000余艘5000总吨及以上国际航行船舶,已于2022年12月22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