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在航运物流圈里明显感觉到一个词:数字化焦虑。随着新冠疫情影响的逐渐弱化,曾经因为运价暴涨和一箱难求而意外赚的盆满钵满的航运物流企业,普遍开始担忧自己在后疫情时代的收入来源,并积极探求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
上海这次长达2个多月的封控,坚定了很多跨国企业调整产业链布局以增强供应链韧性的决心,例如德国强调的“中国+1”战略。不论是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还是把高科技产业搬回本土,都意味着中国“世界工厂”产出的下降,外贸进出口量的萎缩,和航运物流业务的减少。正如马云所说,“在今天所有巨大的不确定当中,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数字化的趋势没有改变。数字化以前只是让一些企业活得更好,而今天是企业活下去的关键”。
众说纷纭数字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还是分不清它和信息化的区别,或者以为企业只要加大对IT技术的投入或上一个或几个新系统,就算数字化了。首先我们先看看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有一个前提是流程的标准化,如果没有流程的标准化,则必然实现不了信息化。简单的理解,信息化就是从人工到系统/软件,是人主动利用信息化的系统,累积数据,管理数据;系统之间高度功能化、高度分离,只通过少数接口联通。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至少部分的信息化,如上了ERP系统、OA系统等,但在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沉默数据,或者叫暗数据,这些数据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
而数字化,简单的理解就是数据的结构化,从流程角度是从系统/软件再回到人。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逐渐得到推广使用。那些规则明确、简单重复、复杂程度低、不需要逻辑判断和创造性的工作,会逐步由数字机器人来完成,从而为企业实现提质增效,提高系统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人的作用是关注那些异常环节,或者去做那些需要复杂逻辑判断的工作。
数字化强调的是数字技术对商业的重塑,技术能力不再只是单纯的解决企业的降本增效问题,而应该成为赋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突破的核心力量。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就是技术推动企业的业务、运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没有业务重组、组织重构、流程再造、队伍重塑的所谓数字化依然还是信息化。某种程度上,信息化提高的是企业内部效率,而数字化提高的是产业链效率,并将诞生服务新产品。
在整合信息化的基础上,数字化提升了企业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从而进一步地增加企业的效能。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之前,必须对自己的战略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然后给予相应的资源匹配(包括人才储备、组织架构调整、流程再造、软硬件投入等)。数字化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但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全员参与,在企业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的共识,同时打破部门墙,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决策效率。
我们说,数字化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更长远的目标,应该是智能化,或者叫数智化。所谓智能化,就是从系统/软件到系统/软件,也即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系统将抽取、记录、模仿人的行动与判断方式,以软件复现;在这个阶段,系统将取代人的大部分工作内容。未来随着各类技术的逐步成熟和落地,供应链和物流将从“整体分离、阻隔、滞后、不连续,非实时的数据驱动”,向“整体协同、畅通、即时,基于数字孪生的分析与预测”变革。
进入VUCA时代,越来越多的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元宇宙、DAO、WEB3.0、Physical Internet……这也是前述航运物流企业感到数字化焦虑的另一原因:大家不断追逐这些新概念,最终无所适从。然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到了高度智能化阶段,所有上述概念其实将殊途同归,高度重合。
我们以Physical Internet(PI)为例。Physical Internet这个名词2006年6月第一次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封面出现,但直到2019年才引入中国。Physical Internet与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物联网”有本质的区别,其模块化、单元化、标准化、智能化等创新物流理念为构建未来智能、高效、可持续的物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等现阶段面临的关键和严峻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其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实现“人、机、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叫泛互联,意指物物相连,万物万联。由此,“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不是实物)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不是实物)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Physical Internet是从顶层思考和设计的未来物流体系,针对的是实物在物理世界,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网络传输,实际的业务场景就是物流和供应链。Physical Internet是借鉴和参照Internet的思想、工作原理、协议、节点和技术等把物理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公司、不同大小、独立和封闭的物流节点和物流网络无缝的连接和结合起来,实现一个更大、开放和和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
Physical Internet的核心就是一套基于开放式物流网络互联互通模型(Open Logistics Interconnection Model)的协议,类似TCP/IP协议。技术上可以通过对物理世界实体对象和数字世界数据进行标准封装和镜像构建数字孪生,提供实体对象和数据标准接口等方式,实现物理层面、数字层面和操作层面一致和完整的超链接。Physical Internet可以构建和部署在一个去中心的分布式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或者物算系统里运行。
回顾国际海运和全球化的发展史,集装箱这个伟大创新通过集约化消除对单个货物的重复处理,有效缩短了三种运输方式(海运、铁路和卡车)的装卸和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的可靠性,减少了货物盗窃并降低了库存成本,最终显著降低了整个物流过程的成本,让“世界是平的”成为可能。作为中国推广Physical Internet的第一人,物界科技公司创始人田民先生提出了“PI三要素”,即:容器、节点、协议栈。容器,就是标准载具(类似于集装箱),其它如全球唯一标识符、加密RFID芯片、各种传感器都是附着于标准载具之上的。容器(载具)的规格尺寸、材质、承载重量、装卸工具、存储/循环系统设计、海关申报等一系列细节都需要标准化并获得国际认可,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进展。
之前也有航运物流业者和行业专家做过类似的努力,例如托盘的标准化,目前也没有达成全球范围内的共识。也许我们需要换一种思路,如果可以通过全球唯一标识符(加密二维码)结合高频RFID芯片,实现货物(pc level或SKU level)、包装、载具(例如托盘)、库位、车辆、集装箱、运输工具(船舶、飞机)、人员等要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容器这个瓶颈也许将不再是个问题。
另一方面,田民总在参加IPIC2020会议时提出,“物界科技聚焦的方向是'物算系统',它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连成一个感知、认知、决策、控制的紧密闭环,将系统与系统连接起来构建出一个分布式物算网络体系,连接各个小物流网,去构建出一个更大、更透明和更开放的协同物流网络”。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在短期内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的形式,就可以直接实现,而这部分,也是未来元宇宙和WEB3.0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