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集装箱的数字化旅程
每一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集装箱被运往世界各地,船运公司与货主都希望这些箱子能够高效地流转,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过去两年,疫情引发国际海运市场突变,造成全球性运力紧张和集装箱短缺,而作为贸易出口大国,中国更是常常“一箱难求”。
箱子们都去哪儿了?
答案是:堵在别的港口出不来。
据行业机构Container xChange和Fraunhofer-CML发布的报告,2021年中国集装箱流转速度表现优异,平均仓库滞留时间仅为5天,与之对照,个别发达国家超过了50天。
中国集装箱流转速度快,一方面是因为港口基础设施完善,世界10大集装箱港口中,就有7个在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港口率先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提升运作效率,也为缓解“箱愁”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之一。
可视化过程延伸
在北部湾港集团的数字化运营平台,每个集装箱的进出港作业过程,都被系统实时跟踪与分析。比如,装载这只箱子的船舶什么时间到港、到哪个泊位,谁负责装卸它,哪辆拖车转运,运至堆场什么位置,查验情况如何……均实现了港内关键节点的人、事、物的可视与可追溯。
与此同时,系统还实时进行统计、分析与预警,包括锚地有多少船舶、等待了多长时间、有没有超时,集港、疏港情况,堆场箱量等,让运营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生产状态,并对关键问题进行预警、及时干预协同,提升整体集装箱流转效率。
从北部湾港集团的实践来看,相较传统运营,数字化可视运营可使集装箱在港时间缩短13%。
实际上,这只箱子的数字化旅程并不仅限于港口之内,通过与其他港口、铁路系统的数据交换,可以将可视化过程延伸到整个运输过程。
以一只通过“陆海新通道”从新加坡运至重庆的集装箱为例,当它在新加坡港开始装载时,相关数据就已经传送至数字化运营平台;与此同时,从钦州至重庆铁路列班的情况,也实时传递至系统。随着船舶离泊、海上航行、到达锚地,数字化运营系统可以全程跟踪各个节点货物状态,提前安排好港口转运资源,并通知客户及时办理提柜手续和预订转运班列。
当系统发现运输过程中的堵塞点,运营人员可以及时进行干预,最大程度保障了海铁联运的高效对接。
2021年,从钦州锚地至重庆场站的铁路运输周期缩短了1天,为客户节省了约10%的物流时间,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旅程的背后
在看得见的集装箱数字化旅程的背后,是看不见的数字化转型探索。
2020年初,北部湾港集团与华为合作,开始探索传统港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共梳理了70多个业务流程和上千个流程节点,识别关键问题和痛点,规划了集团和业务板块的数字化蓝图、架构和运营场景,基于华为云解决方案,打造数字运营平台和统一数据底座。
2021年7月,数字化运营平台(OCC)正式上线,实现了港口、物流等业务全过程可视,经过大半年的运行,在提高港口作业效率、缩短船舶等泊时间、优化客户体验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北部湾港集团信息部总经理李正龙表示:“数字化工作要求业务和IT融为一体,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没有行业经验参考。给合华为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领先技术与实践,我们不只是建立了新的IT系统,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业务变革,带来了效率的提升,这也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的信心。”
北部湾港强势崛起
北部湾港由三个港区组成,北海港始建于汉代,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钦州港始于1919年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南方第二大港”的设想,于1992年由钦州人民集资开始修建;防城港始建于1968年,是“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起点。
2007年北部湾港集团成立,开创全国沿海港口跨行政区域整合的先河。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北部湾港,目前正在发展成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和国际枢纽海港。
2021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600万标箱,这一只只箱子的数字化旅程,只是北部湾港集团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未来,北港集团将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实现码头、人、车、船、货的全面感知,建设高效、安全的绿色智慧港口,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文/就是那个大名鼎鼎、可盐可甜的华为
编辑/与数字化运营共成长的杨煜航
主编/岑敏。今天是两千年来最2(爱)的日子。无论你在天涯海角,希望都能收到1613发射的“糖衣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