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船”的故事 港城石岛/王祖永 2021-12-26 21:01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十几岁到二十出头的大鱼岛姑娘,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像那勇敢的海燕,不惧狂风暴雨,勇斗惊涛骇浪,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芳华 献给了大海,献给了渔业战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大鱼岛“三八妇女船”四位代表付士丽、宋立芬、金秀兰、栾才兰(右起)

宋立芬和金秀兰是当年大鱼岛三八妇女船首任船长,当时村里人都称呼妇女船为“闺女船”,姐妹们也喜欢这个称号,因为她们当时都是大闺女。

付士丽一一第二任闺女船船长。

栾才兰一一闺女船大车(轮机长)。

闺女船是两条船拖网作业,每条船配备相应岗位的人员是一致的。

五十年前的老照片,右起宋立芬、栾才兰、付士丽

宋立芬是荣成二中初中老三届学生,1968年5月回村在水貂场干活,因出生在渔民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不怕困难好强的性格,干什么工作都想把它干好。

远洋捕捞、近海捕捞和养殖这三大行业是当年大鱼岛村的经济支柱。这些行业全部都是和海水打交道,劳动强度很大,危险性也很高,男劳力需求量很大。

“我的性格活泼开朗像个男孩子,再加上从小在海边长大,喜欢大海,很想和男人一样驾船出海,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多次找到村领导要求到远洋船队出海打鱼。村里经再三研究后批准了我的请求,我在1970年8月和另外三名女孩子一起上船,参加了渤海湾捕捞对虾会战,当时刚满21周岁。”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宋立芬充满了自豪感。

第一批上船的4名闺女合影,右起:宋立芬、金秀兰、宋立芹、王爱秋

2004年4人合影,右起:宋立芬、金秀兰、宋立芹、王爱秋

1971年5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来大鱼岛为电影《海霞》取景,在大鱼岛老码头采访宋立芬时的拍照

村里先后选派了十多名闺女在多条船上出海锻炼,经过两年的摔打锤炼,大家基本上掌握了海上作业的本领。1972年,村里选用了两条40马力火头机(备车要用喷灯烤热缸头才能启动)的木壳船作为正式的“闺女船”一一每条船除了有3名男指导老师外,其它岗位都由这些闺女们担任,当时船上最小的闺女只有十三周岁,大的二十岁出头,二十多名闺女就这样干上了这一行。

闺女们出海每个航次是10天左右,收港卖完鱼货、泊好船,才能抽空回家换洗衣服,而一旦进渤海湾作业则三个多月不能回家。每条船上十多名闺女在不足20米长的小船上,每天没黑没夜地下网起网,拣鱼货补鱼网,下鱼舱理鱼货卖鱼货,浑身沾满了鱼腥味,衣服上的汗水湿了干,干了又湿,下网后的空当才能在潮湿狭窄的睡铺里睡一会,还要与风浪和晕船做斗争,其中的艰辛外人很少知道。但这些闺女却以此为乐,从来没有叫苦叫累,很多人结婚后还在船上干活。宋立芬因为上级提拔担任荣成县水产局副局长,才离开了热爱的闺女船,当时她已结婚并身怀有孕,下船40天后便生下了女儿。

大鱼岛人有股敢想敢干敢闯不怕吃苦的劲头,当年的闺女船更是如此,她们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大力支持。

1974年,当时的国家水产总局特批大鱼岛闺女船1对60马力渔船,那个年代想要建造新船,必须有国家水产总局的红头文件才行。新船决定在黄海造船厂建造,闺女们高兴的不得了。宋立芬在兴奋之余觉得,虽然是新船,但主机动力还是小,追赶游速快的鱼群船速还是跟不上趟,想在新船装上135马力高速柴油机。她的想法得到了村领导的支持,厂方也爽快答应了这项请求。于是他们加班加点重新设计机仓布局,很快1对60马力船壳、135马力主机新船下坞了,当年秋天参加了渤海湾捕对虾大会战,由于新船马力大、航速快,拖起网来得心应手,捕捞的鱼虾产量比小船自然高很多,看着吊上来的一网网活蹦乱跳的鱼虾,姑娘们心里美的真是没法形容。

1974年宋立芬(后左二)和金秀兰(后左一),在黄海造船厂与厂方讨论造船的有关事宜

当年大鱼岛远洋船队有10对半拖网渔船,闺女船和其他船一样,哪里有鱼群就到哪里作业,中国的四大海,除了南海外,渤海、黄海、东海都留下了她们的航迹。那时船上助航仪器只有一面磁罗经、无线电收发报机;还有几张海图,和一付捞水砣子(测量水深),在浩瀚的茫茫大海中作业,有时还有连续多日的浓雾锁海,想给渔船定位,需要观察海流海浪、风向风速、航向航速、以及相应的时间,这些资料要每天定时在航海日志上仔细记录,在海图上标定船只所处的海区,以备转移渔场或收港时查阅。

“闺女船”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出海率在全省范围内都是最高的,所以连续多年在全省、全国渔业战线都是名列前茅,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多次表扬,国家给了她们很高的荣誉。1977年付士丽船长曾代表三八船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1977年全国妇联授予大鱼岛三八船“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1973年青岛海军基地记者随闺女船出海体验生活时,拍摄的信号员用旗语联系它船时的情形。过去渔船通讯设施落后,白天联系目视可及的对方时,信号员双手各持1面红白对角相间的小旗,不断变换2面小旗的位置,把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旗语的方式传达给对方,晚上则用灯光按照规定的长短闪烁打出灯语信号,每条船上都配备兼职信号员。

大鱼岛人勤奋不怕吃苦和勇于争先的干劲是出了名的,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当年渤海湾盛产对虾,每年秋天开捕后的三个月,大鱼岛船队的对虾捕获量在全国都是最高的,当时对虾是国家换取外汇的重要资源,据说在国际市场每吨对虾可以购买40吨美国小麦。国家为了鼓励渔民,每年按照村里销售的对虾数量,年终都会调拨很多小麦,奖励大鱼岛村,村里再按照每个人的工分高低,无偿地分配给社员,工分高的一次能分到百八十斤,工分少也能分到几十斤,那时生活艰辛,每年能额外地领到这么多奖励麦子,村民的内心都充满了喜悦。

金秀兰与宋立芬是同学,同为第一任闺女船船长。回村后分配在大鱼岛崮山养殖场劳动,当年大鱼岛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人必须背着行李到桑沟湾大鱼岛养殖场接受“橹把子关”的考验,金秀兰经过两年的考验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大鱼岛要招收闺女船员,于是悄悄地找到宋立芬,希望和她一起到远洋船队干活,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姐妹们上船后,晕船是面临最大的考验,金秀兰因为在养殖场经过锻炼情况要好一些,虽然这样,但遇到大风大浪仍然感觉不适,有些人开始晕船晕的厉害,根本吃不下饭,吃一口朝船外吐一口,那种难受的滋味就像是得了一场好不了的大病,但在大家相互鼓励以及顽强忍受下,即使吐了也要吃,因为她们知道,如果肚子无食身上会更加无力,晕船这关肯定会把人击垮,但这些闺女咬紧牙关硬是挺住了,没有一个人退缩。

闺女们在海上有苦也有乐,特别是上网吊鱼货,当抽开网底子时,“唰”!顿时一大包泛着亮光的青色大对虾,弓着背在鱼池里弹跳,这时大家的心情真是乐开了花。

1973年宋立芬(左)、金秀兰(右)在船上岔大缆

虽然当时上船的闺女们都很小,但她们干起活来像小老虎一样,人人争先恐后,但在海上生产危险无处不在,当船长的更要处处盯着她们,防止她们吃亏,但是令人心碎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1974年的秋天的一天,闺女船正在渤海湾作业,17岁的二车栾才兰和金秀兰在同一条船上,栾才兰像往常一样,收拾完鱼货又进入到机仓做加油维护工作,突然一个浪头打来,她打了个趔趄,脚底一滑,蹭跑了艎板,右脚掉进曲轴与齿轮箱接轴盘下面,飞速转动的接轴盘瞬间豁裂了脚上的水靴,一阵撕心裂肺的剧痛袭来,她尖声呼喊同伴,待同伴把发动机熄火后,大伙把她从仓里抬上来,用急救包棉纱缠住血肉模糊的右脚,这时金秀兰船全速向龙口港驶去,经过7个多小时的巅簸,渔船靠岸了,救护车迅速把栾才兰送到医院抢救,当医生松开棉纱检查伤口后,心情十分沉重对她们讲,栾才兰的伤势十分严重,脚背的骨头和肉没有了,只剩下脚底皮肤连着脚趾,必须尽快截肢,否则如果感染将危及生命。

她才是个17岁的孩子啊!当栾彩兰做完截肢手术后,醒来摸着自己伤腿,第一句话问医生,“以后我还能上船吗?”,在场的人员闻言无不落泪,这是多么坚强的孩子。

1年后,栾才兰装上了假肢,再次登船出海,这一干又是5年。

当年闺女船为国家为集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了一点名气,大家慕名而来。1973年荷兰著名导演、新闻记者尤里斯.伊文斯和罗丽丹夫妇在大鱼岛采访了好长时间,拍摄了不到两个小时的大鱼岛新闻纪录片。他们当年是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中国各地拍摄一部名为《愚公移山》的十二集纪录片,反映大鱼岛渔民生活的《渔村》就是其中的一集,“海上大寨”大鱼岛和三八闺女船从此名扬世界。

闺女船曾多次接受他们的采访,拍摄了许多劳动场景,为大鱼岛留下了许多珍贵镜头。

荷兰著名导演、新闻记者伊文斯

1973年伊文思拍摄的纪录片中的场景。当时闺女船员坐在大鱼岛西沙滩的礁石上

1973伊文斯偕夫人罗丽丹在大鱼岛拍摄的新闻纪录片“渔村大鱼岛”长达100分钟,他用外国人的视角,向世界介绍了大鱼岛村的风土人情,介绍了大鱼岛渔民和闺女船渔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该片在各国公映后,立刻引起很大轰动,从此世界知道中国北方有个最大渔村,还有一群非常勇敢的妇女渔民,因此世界各国使者、记者、游客慕名到渔村采风访问,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

付士丽是第二任闺女船船长,当时听说大队要组建闺女船,付士丽没经过父母的同意,立马到办公室报了名,两天后村干部到她家征求父母的意见,父母均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从古至今那有大闺女上船出海的,这不行。在付士丽激烈的抗争中,父母无计可施只好让步,最终她如愿以偿参加了闺女船这个集体。

上船以后才知道在海上劳动的不易,首先要克服晕船这一关,而且我晕的挺厉害,但我有坚强的决心,一定要战胜它。为了早点适应船上环境,收山靠港也不回家,连续在船上呆了一个多月,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她终于跨过了晕船这一关。只要有顽强的意志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在海上干活虽然很辛苦也很危险,但这些初生牛犊并不惧怕,每当她们看到海面上下翻腾的海豚、鲅鱼,窜出水面飞老远的燕鱼,迎着朝霞哧哧划水的大对虾时,一切疲劳和烦恼便会烟消云散,心情美极了。

在隆冬季节,大口鱼扎堆打浆(交尾)时最易拉大网头,有几次我们摊上大网头,上网时水中整扣渔网漂浮起来了,里面挤满了胖乎乎的大口鱼(鳕鱼),因为这种有膘的鱼出水后,它的鱼膘失去深水的压力,膘里面的气体马上把鱼膘涨起来了,整扣渔网就像长龙般漂在水面,几个人站在渔网上也没事,鱼都漂起来了,掐包吊货也省事,用不了太长时间,一网鱼便装满了两条船,累的满头大汗的闺女们看着满载而归渔船,大家的快乐劲别提有多高了。

1974年腊月廿七,她们在黄海渔场拉网,拉的经济鱼货不少,牙鳊、鲈子、大劳板等,多拉点正好给村里百姓过年分鱼,所以昼夜不停地作业,这天夜里下网,付士丽在甲板向另一条船用力抛去牵引索,因风浪较大脚下一滑,连人带绳索一起栽入波涛汹涌的大海,因为她从小在海边长大,很小就会游泳,所以头脑很清醒,赶快抓住网纲,这时船始终保持中速航行,姐妹们发现了,赶忙呼叫船长,船长并没慌张,指挥舵手保持航向并稍降航速,因为船后尾拖带着渔网,行驶受限,稍有操作不当螺旋桨便会被渔网或绳索缠住(俗说缠摆),那样的话渔船会很无奈且危险,只能随波逐流想方设法割摆。宋立芬跳下舵楼指挥她顺着网纲向前攀行,付士丽穿着雨衣水靴在水中艰难地向前攀行,终于靠近船舷了,船员们拉住她的双脚,宋立芬整个身体探出船外向她伸出手,但是付士丽却只扯下手套递了过去,说“先把手套给我拿好”,宋立芬狠狠地骂了她一句,都什么时候你还不舍得手套!那时候穷怕了,连一只手套也不舍得扔掉,就这样大伙七手八脚把付士丽拽了上来。

1975年8月合影

闺女们胆大心细,然而有一年遇到的一件事真把大家吓坏了,当时闺女船在渤海湾作业,起网时,渔网拉上来一枚好几米长的圆柱体,打开高压水龙头冲干净一看,这是什么东西?里面还发出滋滋奇怪的声音,付士丽从小胆子大,从舵楼里跳到甲板,趴上去听听里面的动静,有人说,“这会不会是颗鱼雷?”,大伙一听这话害怕了,纷纷说这可怎么办?它会不会爆炸?付士丽也知道这是鱼雷而且非常危险,所以故作镇定安慰大家不要害怕,同时吩咐大家赶快收拾好自己要紧的东西,到船尾躲起来。就这样付士丽一边向荣成水产局报告情况,一边全速向旅顺海军基地驶去。经过半天的航行,闺女船进入旅顺海军基地,码头边早已站满了海军和大连水产局相关领导和有关技术人员,经过海军方面登船检查验证后,证实是我海军几个月前试射的新型鱼雷,只不过这枚鱼雷并未爆炸,海军查找多日不见踪迹,今日幸被闺女船打捞上来,及时交给他们。海军相关领导和农林部对闺女船正确处置这个突发事情表示非常赞赏,海军相关领导表示,把这枚试验失踪的鱼雷打捞上来并及时上交,对于海军来说非常重要,鱼雷上的有关试验数据十分宝贵,正是你们具备很高的国家安全观念,才会使这枚鱼雷失而复得,现场如果你们处置失当,不但试验数据会丢失,而且可能会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1975年宋立芬(前排左四)与地区、公社、村负责人在大鱼岛村与来访的朝鲜新闻代表团合影

虽然闺女们的付出超出了常人想象,但国家给予她们很多荣誉,1977年中央要在北京召开全国代表大会,那时宋立芬刚刚调任荣成市水产局副局长,兼任山东妇联执委,山东妇联主席郝建秀亲自跟她谈话,这次省妇联决定让你作为三八妇女船先进单位代表,出席全国妇代会,她不假思索当即向郝主席表示,还是让新任船长出席吧,就这样她把这个难得的机会让给付士丽,于是付士丽有幸地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妇女大会,登上主席台接受大会颁发的全国先进单位荣誉证书。宋立芬做人一贯光明磊落,虽然大鱼岛闺女船早已成为历史,但这些老姐妹经常相聚,宋立芬依然是大家的主心骨。

栾才兰是1957年生人,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由年迈的奶奶照料,因生活穷困,只上了三年学便辍学了,1970年刚满13岁要求村干部上船干活,村干部见栾才兰家确需劳动力,便把她安排在船队拖轮上干活,虽然她长的比同龄的孩子结实,但毕竟岁数小力气轻,要上渔船人家不要,自己也干不了,拖头上的活还是蛮轻松的,船上的叔叔大爷也对她很好,加上她手脚勤快,所以很快在船上站稳了脚。

现在说起来是笑话,那时候船上都是男人,不需要厕所,如果要方便的话,面朝大海就解决了。栾才兰上船第一天内急,船上没厕所这可怎么办?又不好意思问别人,实在憋不住了,只能把裤子尿湿了,下工回家后告诉奶奶,奶奶二话没说,立马找到村干部,要他们马上在船上搭一个简易厕所,就这样栾才兰再也没闹这样的笑话。

栾才兰在拖轮上对机器很感兴趣,经常进机仓帮忙擦擦机器,加加油什么的,大伡也喜欢教给她一些技术,大家都挺满意的,后来让她正式成为一名轮机工。过去拖头用的主机是二冲程火头机,每次备航需先用喷灯把缸头烧热后才能把轮机启动开,轴系没有变速箱,驾驶台摇传令钟要前进或倒车,轮机员只能把机器速度降到最低,观察曲轴到某一个上死点或下死点后,然后给机器突然打进高压气体,加大燃油进油量,使之主机迅速完成轴向转换,达到前进或倒车的目的,这一番“换车”的动作会使轮机员手忙脚乱。弄不好的话,不是死车就是换向错误,这很容易造成事故,所以这是个技术活。

栾才兰学东西挺快,在机仓转换倒正车比较有把握,老船长高兴地夸她说:没想到这个小闺女真不错,是块干轮机的料。

1974年闺女船部分船员合影

虽然在拖头船上干活,但工分挣的少,每月口粮也少,每到月底免不了要挨饿,这样的局面维持了两年。时间到了1972年秋天,闺女船正好在筹建,栾才兰心动了,那年她15周岁,经过两年拖头上的锻炼,栾才兰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奶奶分担生活的重担,为了挣更多的工分和口粮,于是她毅然到村办公室报名,因为有海上劳动经历,而且懂轮机,村里马上批准栾才兰成为正式闺女船船员。获准上船后,她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远洋船队的粮标最高,每月49斤,在船上鱼随便吃,从此再也不用挨饿了,而且工分挣的也多,是陆地人员的两三倍高,比拖头也高一大截子,这样能为困窘的家境减轻不少生活压力,而且晕船这一关她早已闯过去了,心里寻思好像闺女船是专门为我建的一样,所以上船后栾才兰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积极肯干,虽然她的主要岗位仍然管理轮机,但船上所有的活大家都干,没有分清你是机仓的,我是甲板的,姐妹们干起活来齐心协力,歌声笑声不断,大家都乐呵呵的。

1975年闺女船部分船员合影

说起年轻时在闺女船经历的往事,栾才兰略显有些激动,她说“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都是一些大孩子,干起活来争先恐后浑身是劲,感觉干活就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收港卸鱼货,我们头戴柳条安全帽,嘴含铜哨子,手持二齿子,两膀一叫力,三下五除二,二百斤重的大抬筐就装满了鱼,吊钩一挂,哨子一吹,吊杆快速将一筐筐鱼货吊出舱口,甩上码头,码头上的姑娘们又把一筐筐鱼货装上车拉走,车来人往好不热闹,那个场景就像是交响进行曲,听到岸边看热闹的人们啧啧称赞,姑娘们干的更起劲了。”

卸完鱼货,还要加水加冰上油等各种供给,上油时需要全体船员到石油供应站滚油,320斤重的油桶,这些姑娘随手把它掰倒,然后用脚蹬着油桶把它滚到码头上,到场后,两手抓着桶沿顺势一掀,油桶稳稳当当地立在船边,还要用手摇泵子把油抽进油柜,夏天温度高还省一些力气,到冬天油品粘稠,抽油又费时又费力,现在说起来人们可能不相信,但是当年她们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栾才兰在船上干的有声有色,对生活充满美好希望的时候,1975年秋天一场大祸悄然而至。那年栾才兰18周岁,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却因事故做了截肢手术,当她做完截肢手术后被护士推进病房后,栾才兰第一个反应是,失去了右下肢,今后还能不能上船干活?因为栾才兰知道家里不能没有她这个劳力啊。

第二年秋天,栾才兰装上了假肢,又重返闺女船再战渤海湾。她舍不得朝夕相处的姐妹们,也为了家庭能生活的更好一点。这一干栾才兰一直干到1980年闺女船裁撤的那天。

1973宋立芬在闺女船鲁荣渔57号驾驶室掌舵

那个时候闺女船就是她们的家,谁都舍不得离开。1973年秋天,上级把一张工农兵大学入学登记表送到宋立芬手中,上大学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看着手中的入学登记表心情万分激动,这时闺女船的姐妹们得知她要上大学的消息时,连夜来到她家,她们说,咱们闺女船成立刚满一年,你要是走了,我们真怕闺女船要散台,如果散台了,这二十多名闺女可怎么办?

就这样入学登记表在宋立芬中攥了三天,第三天一早,找到村书记,把登记表交到他手中。虽然没能上大学,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时至今日宋立芬也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1977年《中国妇女报》记者拍摄,当时宋立芬已升任荣成水产局副局长,她做为大鱼岛闺女船第一任船长,和第二任、第三任船长合影。这张照片曾配文刊登在《中国妇女报》外文版,向世界宣传中国妇女船的事迹。

1973年夏天,闺女船在苏山渔场拉了一船刀鱼,当时正在石岛渔港卸货,中央说唱艺术团马季和唐杰忠等几人正好来到大鱼岛采风,进行相声作品创作,听说闺女船收港卸鱼,他们赶到码头上观看,照片中探头往船上观看的那人正是马季,他看到刀鱼一筐一筐往码头不停地吊,又看到码头上人们用竹杠子不停地抬,所以后来创作的以大鱼岛闺女船为原型的相声作品《海燕》就有了一筐一筐又一筐,抬、抬,快抬、快抬这几句人们至少都能记住的台词。

卸完鱼货,马季他们上了闺女船,当有人介绍说这是说相声的马季,大家很高兴,宋立芬跟马季说:“以前只能从收音机听你说相声,我们都很喜欢听,今天来了就给我们说段相声吧。”马季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时码头上人们听说马季在闺女船上说相声,纷纷跳上船等待听相声,人越涌越多,马季怕人多把船压沉,便提议将船开出去,于是不相干的人员下船了,大家把船开到木也岛外,马季等人为她们表演了好几段相声后,又进行了长时间交谈。

晚饭时,姑娘们和马季他们一起吃着烙好的油饼,就着刚出锅的新鲜刀鱼,大家好不惬意。半个多月后,富有浓郁海腥味道的相声作品《海燕》,首先在大鱼岛广场上与村民们见面了,接着在全国迅速走红。而宋立芬多年来的网络名便叫“海燕”。

宋立芬乐观豁达、刚正无私的性格,造就了她当年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气魄,而她也成为那个时代引领妇女走向自我解放的标杆。

大鱼岛闺女船风雨兼程一路前行十年有余,先后共有60余名姐妹加入了这个团队,为渔村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闺女们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虽然那个火热沸腾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但她们的故事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如今她们的精神与辉煌历史不仅在大鱼岛得以传承,在所有石岛人的心中也落下了深深的印记。

大鱼岛船队在渤海湾对虾大会战中卸在码头上的一筐筐大对虾。

1975年3月,《中国妇女报.外文版》记者采访出海归来的闺女船

1977年夏,塞内加尔友好使团访问闺女船

来源:港城石岛、王祖永

展开全文

相关资讯

“留住海员,并给他们更多上岸的机会”

信德海事网2024-10-11

世界预防自杀日,关注海员心理健康

信德海事网2024-09-13

海员换班规划难!如何借鉴航空业的先进经验

信德海事网2024-08-22

你船的图书是否完整? 必备图书一览

信德海事安全2024-08-02

关于船员记分,一年一共有多少分?分扣完了怎么办?

江苏海事发布2024-08-02

​【海上文学】——船底的世界

信德海事网2024-07-29
  •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