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航行。”
本周三(9月13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刊登了一条被多数西方媒体忽略的消息。
历时8天,航行2293海里,中国“雪龙”号科考船成功完成了北极西北航道首次试航。
▲8月3日,“雪龙”号在北冰洋中央航道进行破冰之旅。
事实上,“雪龙”号此次北极之行已于一周前(9月6日)画上完美句号。但直到最近几天,西方媒体才开始注意到此次航行的重大意义。
“当中国开始热衷探索北极航道,开辟新的‘蓝色经济通道’,这将给北极地区带来怎样的变化?人们拭目以待。”美国《外交学者》网站这样问道。
那么,中国科考船这一次的试航到底有多重要?
美国媒体报道称,“雪龙”号此行“积累了丰富的航行经验”。成功完成北极西北航道试航后,“雪龙”号实现了在北极三大航道(东北航道、西北航道、中央航道)的首次穿越,这将有助于中国船舶对北极航道的商业利用。
北极西北航道是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一条海上通道,由于其经过的北极群岛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而且岛屿众多、航道复杂,所以世界各国的船舶很少在这一区域航行。
▲8月2日拍摄的北极航道风光
不过,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华盛顿邮报》称,随着北极的冰川持续消融,北极西北航道正在成为一条真正实用的航运通道。
这一变化对于中国的海上贸易尤其重要,以上海到纽约为例,如果走现有的航线,途经巴拿马运河,总航程将达10500海里。而如果改走北极西北航道,则只有8600海里,少了整整20%的路程,能节省7天的航行时间。
北极航道的好处还不仅是“路程短”,加拿大媒体指出,如果穿越北极,中国商船就不用担心印度洋的季风和海盗,也不用为通过运河支付费用了,可谓一举多得。
▲加拿大媒体报道截图
《华盛顿邮报》还援引中国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刘鹏飞此前谈及北极航道作用时的评价:“北极航道一旦完全开通,将对国际贸易、世界经济、资本流动以及能源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在部分西方媒体看来,中国开辟新航道,推动国际贸易的这一举措却并非“皆大欢喜”。
加拿大《环球邮报》引用该国一位北极专家罗布·胡伯特的话表示担忧,称中国正准备大幅度提升在北极的海运量,“中国释放的这个信号很明显,而西方的货运公司根本不会有类似的打算”。
▲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报道截图
言下之意,中国在北极航道“捷足先登”,让一些人“坐不住”了。
胡伯特因此呼吁加拿大政府早做准备:“我们应该建造北极巡航舰队,让加拿大海岸警卫队配备更好的设备来提升监控和执行能力。”
但有意思的是,这边“忧心忡忡”的话音未落,加拿大政府的官方表态则给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加拿大外长弗里兰的办公室上周向媒体证实, 中国科考船“雪龙”号此次航行是获得加拿大政府批准的,实际上,还有一群加拿大科学家和一名加拿大领航员也在这艘中国科考船上。
▲资料图片:7月20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码头。
加外长新闻秘书亚当·奥斯汀则明确对《环球邮报》表示,“雪龙”号此行是一次科考航行。他同时补充称:包括北极西北航道在内,所有通过加拿大水域的商船都需要获得加政府批准,“我们要求这些船只严格遵守加拿大安全、安保和环保的法律”。
在不少关注中国发展的外国网友看来,部分西方媒体渲染中国试航北极航道引发“担忧”,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新闻评论区,网友“zephon-baal”一语道破“玄机”:“我认为有些人就是嫉妒中国的成功。”
这位网友认为,外界应当为中国取得的成就鼓掌。“中国一直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和睦,成为负责任的一员,而不是发动战争欺压他国。”
其实,对于中国试航北极航道的重大意义,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已经做出了清晰的判断。
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机构(NUPI)资深研究员马克·兰泰尼(中文名:兰马克)近日撰文称,“科考外交”已成为推动中国北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他认为,“雪龙”号此次试航也表明,中国政府对于北极地区的经济合作,“正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更开放的姿态”。
▲兰马克的文章截图
“我国首次成功试航北极西北航道,其中‘首次’是非常大的意义所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这么表示。
他介绍说,“雪龙”号完整开辟了北极的3条航道,还做了许多沿线调查,为中国企业未来利用北极航道开展贸易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此外在战略层面上,目前的“海上丝路”构成了欧亚大陆之间海上交通重要的主干线,这个主干线事实上是一个往复线,“如果北极航道能够获得利用的话,北半球的航运交通格局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形成环线。”
兰马克相信,中国在北极航道的海运规划,将成为“冰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组成,这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合。因此有望带动一些沿线国家的港口公路等基建。俄罗斯、挪威等国都将因此受益。
对此,张侠也认为,今年中国与俄罗斯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这对于两国的战略对接是很重要的一步。北极也是大国聚集的地方,通过对航道的合作利用,对中国与北极大国之间增进关系也有益。
“这条航道把中国的发展与北极区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对中国发展北极事务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通道和抓手。”他这样总结道。
勾起美国加拿大敏感矛盾的事,但国内却没啥人知道…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在8月30日这天,咱们中国著名的北极科考船“雪龙号”从全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附近的戴维斯海峡出发,在经历了6天的航行和探索,于9月6日抵达了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间的波弗特海。
虽然这件事起初并没有引起多少普通国人的关注,可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这次“雪龙”穿越北极的航行却对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中国船只首次成功通过这一北极的“西北航道”,更为中国商船未来使用这条航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开辟了“北美经济圈”至“东北亚经济圈”的海上新通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人话”说就是,以后我们前往北美洲东岸乃至欧洲的商船不用再“绕远”走巴拿马运河乃至天气“变幻莫测”的印度洋了,可以通过这条随着全球变暖而逐渐变得可通行的航道,快速抵达相应的目的地,从而大大提升中国与这些地方的出口贸易(赚钱)效率。
可是,中国的这次航行却同时引起了美国和加拿大媒体的强烈关注。
加拿大的《环球邮报》就在9月10日专门报道了此事,称 “雪龙号”最初这次航行是经过加拿大政府批准后才成行的,但当时“雪龙号”申请的事由是“科考”,而且也请了加拿大的科学家和导航员上船参与。
可如今中国的媒体却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意图是为了拓展新航道,这种“坦白”让人有些“意外”和“担忧”…毕竟,在加拿大方面看来,这条航道能不能“商用”目前还没有定论,而且有环保组织也担心商船通行中会伴随出现的漏油与废气排放会导致北极被污染。
但是,《环球邮报》的报道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重头戏还在后面!
一位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就表示:其实中国的“雪龙号”在这次出行前专门找我们加拿大政府申请的这个事儿,对于巩固我们加拿大在北极的【主权】还是很有利的…
原来,加拿大之前一直宣称咱们“雪龙号”这次通过的北极“西北航线”是加拿大的主权范畴,理由是“我们加拿大的因努特人【自古以来】就使用着这条航线”。可邻居美国人却并不认同,宣称这是“公海”,任何国家都有权使用。
所以,在加拿大人看来,如果中国人使用这次航线前知道先找加拿大政府申请,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承认了加拿大在相关水域的主权,这对加拿大来说“岂不美哉”?
而且,前面提到的那位加拿大教授还强调:其实中国人这么做对他们自己也有利,毕竟美国人还认为中国的琼州海峡也是“公海”呢,所以中国人帮加拿大也是在帮自己…
当然,加拿大人打的小算盘很快也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美国《华盛顿邮报》就在今天的一篇报道中介绍了中国新华社和加拿大《环球邮报》的说法,并在文章结尾特意点出了美国和加拿大在这一水域存在的主权争议…
不过,就在“雪龙号”这次航行结束前2天,美国的MSN新闻网也曾专门刊文提到了美国和加拿大“西北航线”的主权争议。但从这篇报道来看,美国舆论似乎并不希望这一争议闹大,希望可以【继续】和加拿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根据这篇文章的介绍,两国的争议最初是在1985年引爆的,当时美国人没有经过加拿大的许可就派官方船只通过了这条航道,而因为美国又是超级大国和世界警察,当时加拿大人很害怕美国会通过这种手段吃掉自己的北极主权。
不过,这个争议最终通过当时美加两国元首的私人关系(都是爱尔兰后裔)给“暂时搁置”了,搁置的办法是:美国船只以后都会向加拿大提出申请,而加拿大也都会同意,然后双方加强在该区域的共同合作等等…
▲同为爱尔兰后裔的美国时任总统里根和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
时至今日,这个“临时协议”也仍然有效。但随着气候变暖,当越来越多的商船乃至豪华游轮都开始将目光投向这片水域,加拿大还是希望主权争议能够得到永久性解决,从而更好的管理这片水域。
而咱们中国对于北极航道的格外看重,则令我们也成为了加拿大在这一问题上重点想拉拢的目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将是中国成为迈向“全球大国”地位的其中一课。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环球时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信德海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