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航运”联盟正酝酿一场浩大的新造船布局
在全球大型货运船舶投资步伐重新加快的当下,一个由钢铁巨头与航运家族共同推动的跨行业合资平台正在悄然准备加码。位于毛里求斯注册的 Global Chartering——由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与 Peter Livanos旗下 DryLog 共同成立 —— 正在与多家中国船厂就一揽子新造船项目展开深入洽谈。这场规模庞大的潜在订单,涵盖从 baby-cape 到 kamsarmax,再到 newcastlemax 的多种主力船型,展示了该合资企业在下一轮干散货周期中的明确排兵布阵。

从船队更新到战略扩张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Global Chartering 此轮密集接洽源于其正在进行的船队更新与扩张计划。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出售了部分中型散货船,释放出的资本与运力空间,为新一轮订单铺平了道路。在干散货市场结构性老龄化、船东普遍提前卡位产能的背景下,Global Chartering 选择同时布局多种载重吨区间的船型,既可以服务其钢铁物流需求,也强化其长期航运资产的稳定性。这是一套兼顾物流安全、商业灵活性与周期窗口判断的组合拳。
招商工业青岛船厂成首选目标
在此次接洽中,招商工业青岛船厂成为最早进入深入洽谈阶段的船厂。消息人士称,双方已就 2+2 艘 211,000 DWT newcastlemax达成框架意向,每艘造价约为 7,400 万美元,并包含轴带发电机等节能配置。这一价格区间与当前主流中国船厂对超大型散货船的报价保持一致,显示出对 Global Chartering 这一长期优质客户的竞争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CMI 青岛即前青岛扬帆船厂,于 2024 年并入招商工业体系,正借此重组在大型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板块扩张产能。本次潜在订单若落地,将进一步提升该厂重返国际大型散货船市场的速度与存在感。
四至六艘 baby-cape 与 kamsarmax
除了 newcastlemax 外,Global Chartering 也已向多家中国船厂发出了 120,000 DWT baby-cape及 kamsarmax的报价邀请,计划分别订造 4–6 艘。克拉克森数据显示,当前 kamsarmax 的造价约为 3,625 万美元;而 baby-cape(介于 kamsarmax 与 panamax 之间)自 2021 年以来几乎未见新订单,其价格需视船厂排期与规格而定。
值得回溯的是,Global Chartering 最近一次订造 baby-cape 已是 2021 年,当时 ArcelorMittal 在新时代造船订下四艘约 40000 万美元以下单价的 12 万吨级散货船。目前这四艘船(GCL Gomti、GCL Mahi、GCL Krishna、GCL Godavari)均已在 2023 年交付并投入运营,并通过交银金租的租赁结构持有。
本轮再次考虑 baby-cape,显示出钢铁生产商对这一“灵活船型”在矿石、煤炭与钢材运输之间调度优势的重新关注。
“轻资产+租船组合”仍是主基调
尽管 Global Chartering 管理着多达 42 艘散货船,但真正自有的只有一艘 —— 2023 年从 Transmed Shipping 购入的 182,334 DWT GCL Thames。其余船舶中,28 艘为期租船,另有大批通过光租结构引入。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让公司在运力配置上更加灵活,同时避免在高价周期承受过重资产压力。
这一结构也解释了为何Global Chartering 几乎未在二手市场出售船舶(VesselsValue 无相关纪录),也意味着其新造船计划更可能通过租赁结构实现,而非大规模购入自有资产。
钢铁巨头与航运世家的组合:冷静、长期与跨周期的投资逻辑
Global Chartering 的股东组合本身,就决定了其投资决策不可能是短周期冲动。ArcelorMittal 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商之一,拥有长期稳定的原料物流需求;与此同时,Peter Livanos 旗下 DryLog 与海运家族传统紧密相连,擅长用资本纪律和周期判断构建长期船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项覆盖 newcastlemax、baby-cape 与 kamsarmax 的大规模新造船布局才成为可能。对于钢铁行业而言,这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基础设施投资;对 DryLog 而言,则是抓住中长期干散货市场结构性机遇的前瞻性布局。
下一批订单,或将成为中国船厂的又一批战略大单
随着中国造船业在散货船领域的优势不断扩大,Global Chartering 再次大规模回归中国下单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无论是 CMI 青岛的 21.1 万吨新船,还是即将启动的 baby-cape / kamsarmax 组合,这一系列谈判都显示出一个趋势:干散货市场的下一个投资周期,正由“钢铁企业+专业航运资本”共同推动,而中国船厂将继续成为核心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