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Alexander Saverys:从干散货并购到氨燃料布局,CMB.TECH如何重塑航运格局?
在航运脱碳加速、全球市场波动的背景下,比利时航运巨头CMB.TECH以一场改变行业格局的并购再次走到聚光灯下。2025年4月,CMB.TECH正式宣布将通过换股方式并购Golden Ocean Group。合并完成后,CMB.TECH将拥有一支超过250艘船舶、估值超过110亿美元的全球性多元化船队。
此外,作为一家正迅速转型为氢能与氨燃料船队的航运企业,CMB.TECH正将航运行业的“绿色转型”理念落实为实打实的资本运作与技术部署。信德海事网近日专访了CMB.TECH首席执行官Alexander Saverys,与这位充满激情且具有极强演讲能力的CEO就此次并购背后的深层逻辑、氨燃料发展战略、干散货市场判断、多元化路径以及对中国造船与能源合作的信心进行了系统探讨。
干散货市场:坚信周期的力量
谈及为何选择在当前节点收购Golden Ocean,Saverys的回答十分坚定:“我们相信干散货市场的周期性复苏正在到来。Golden Ocean拥有年轻、高质量的船队,与我们旗下的Bocimar(该公司为CMB旗下专门经营干散货业务的公司)高度互补。Golden Ocean和Bocimar合并后,我们将拥有世界最大之一的Cape和Newcastlemax船队,并能够更好地与客户展开长期合作,尤其是在氨燃料船的部署上。”
他指出,当前干散货市场呈现三大有利趋势:一是全球船队老龄化严重,平均船龄处于十年高位;二是新造船订单比历史平均水平低;三是铁矿石、铝土矿等大宗货物的需求仍保持强劲。“这正是构建长期资产的最佳时机。”
并购背后的战略:多元化+去碳化的双引擎
与很多市场人士期望的“纯干散货航运平台”不同,Saverys明确否认了将Golden Ocean独立上市或打造“Golden Bocimar”的设想。他表示:“我们不再相信‘纯玩家’的模式。CMB.TECH的战略始终是多元化与去碳化并进。”
他认为,航运市场本质上是高度波动,单一板块抗风险能力差。而通过在干散货、原油油轮、化学品船、集装箱船和海上风电支持船等领域的布局,CMB.TECH能够在不同周期中实现均衡发展。“我们会根据市场行情增减特定船型的比重,在低谷布局,在高点退出。”
Saverys还指出,“我们不再相信‘纯干散货玩家’的模式。航运本身高度波动,多元化平台能更好地穿越周期,也有助于我们投资新技术。”
Saverys还直言不讳的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客户的一站式平台(One-Stop-Shop),为其提供多类型、去碳化、长期契约支持的船舶解决方案。”
氨燃料战略:不是在谈,而是在做
如果说并购是CMB.TECH巩固资产基础的手段,那么氨燃料则是其面向未来的战略押注。Saverys毫不避讳地表示:“我百分百相信,氨燃料未来将与传统燃料在成本上实现平价,甚至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在今年4月的新加坡海事周上,他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我们不能只盯着今天的燃料价格,而应着眼于五年、十年后的趋势。电解制氢和绿电系统的效率将不断提高,而氨的基本原料——氮气、海水、风能——几乎是免费的。”
他特别提到:“像Frank Yu(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所在的国家(中国)正全力发展绿电基础设施与电解技术,这将显著降低绿色氨的生产成本。”
落地行动:9艘氨燃料船订单正在中国推进
CMB.TECH不是嘴上说“相信氨燃料”,而是正在通过合同、项目与合作伙伴将其落地。据Saverys介绍,目前公司与日本MOL已达成9艘氨燃料船舶的建造与租赁协议:包括3艘由青岛北海船厂建造的21万吨Newcastlemax好望角型散货船,以及6艘化学品船(其中2艘为氨双燃料,4艘为氨预留设计),将由招商工业扬州金陵船厂建造。这些船舶将分别于2026-2029年间交付,租期最长达12年。
此外,CMB.TECH还与澳大利亚资源巨头Fortescue签署一艘氨燃料好望角型船的定期租船协议,用于铁矿运输,船舶目前也正在青岛建造。
双燃料系统: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桥梁
面对氨燃料仍存在的供应链与技术挑战,Saverys认为双燃料系统是过渡期的理性选择。“我们所有的新船都采用可以切换氨燃料与传统燃油的设计,以保障未来的运营灵活性与商业可行性。”
他表示:“氨燃料的全球供应体系尚未完善,完全依赖它仍有风险。但双燃料系统使我们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燃料选择,未来氨燃料稳定且价格合理时,我们将全面转型。”
与中国的合作:不仅不会减少,反而要加码
针对美国正在推进的《301调查》及对中国造船产业施压的背景,Saverys在专访中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因此改变与中国的合作方向。中国不仅在造船方面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未来燃料领域也是关键一环。”
他指出,CMB.TECH的多艘新船正在中国建造,包括氨燃料船、预留改装空间的新型Cape船等。“我们在中国有很多优秀的造船合作伙伴,他们有能力、有经验,也有成本优势。”
在燃料合作方面,Saverys也透露CMB.TECH正在与中国企业探讨氨燃料的联合生产、供应与投资可能性。“中国的能源体系和政策支持为氨燃料的成本下降提供了保障,我们非常期待深化合作。”
从理念到现实:下一阶段是规模化复制
对于未来战略,Saverys提出,“我们希望将当前的9艘氨燃料船的项目经验迅速复制、放大,打造一个规模化的绿色船队。”
他总结道:“脱碳不是口号,是行动。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不是更多讨论,而是签署更多合同、投入更多资源。只有真正造出船、运营它们,才能推动燃料供应、政策支持与金融机制的协同发展。”
CMB.TECH在Saverys领导下,正将航运的“绿色理想”转化为可执行的产业战略。从全球并购、船队年轻化,到氨燃料实船建造与长期租约布局,再到对中国造船与能源的深度合作,该公司正走在行业前列。
这不仅是对绿色转型趋势的早期押注,更是一种从“Talk”到“Do”的商业勇气。未来5年,航运业是否如Saverys所言迎来“带有氨气味的风”?信德海事网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