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到海运: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变化如何影响海运?
信德海事网 吴晓楠
中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正悄然转变,猪肉消费逐渐被牛肉和鸡肉等替代,不仅影响国内食品产业,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尤其是干散货航运市场。这一趋势正在某种程度上重塑国际贸易和航运格局。
从猪肉到牛羊肉
中国的主要肉类消费是猪肉。中国消费了全球一半的猪肉,占其总肉类需求的60%。但随着富裕人群的增加,牛肉和家禽因健康和质量优势逐渐受到青睐。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牛肉和小牛肉消费增长了近130%,鸡肉增长了超55%,而猪肉增幅相对较小。2024年,牛肉消费增长尤为显著,前四个月进口量达100万吨,同比增长22%,反映出中产阶级对优质肉类的需求不断提升。
另外,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前四个月,中国牛肉进口量达100万吨,同比增长22%;2023年全年牛肉进口量达274万吨,同比增长1.8%,创下新高。
另一现象,由于中国人肉类消费结构改变,猪肉需求减少,进而影响了中国大豆(饲料)的进口。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油和动物饲料,尤其是猪饲料。
收入增加,吃得更健康
希腊船舶经纪公司Ursa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中国正在慢慢改变饮食,从一种肉类转向另一种肉类。肉类市场可以作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反映消费者偏好、可支配收入和供应链动态的变化。
Ursa分析师指出,随着收入增加,富裕人群倾向于从低成本蛋白质(如猪肉)转向更高价值的肉类,如牛肉和家禽。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富裕人群仍在增长,对高端肉类的需求也在增加。根据New World Wealth和Henley & Partners的报告,中国的百亿富翁数量在过去十年增长了108%,预计到2040年将再增长150%。
政策调整
根据路透社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中国第三季度的猪肉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8%,这是连续第三个季度的下降。
在今年的前九个月里,猪肉产量下降了1.4%,至4240万吨,屠宰量下降了3.2%,达到5.203亿头。此外,截至9月底的生猪存栏量同比减少了3.5%。不过,存栏量减少并不意外,因为政府实施了一项措施,以应对过多的生猪供应,该措施使得猪肉价格暴跌。这一措施包括减少屠宰数量,但增加个体猪的体重。
政治因素
然而,牛肉进口并非一帆风顺。美国是中国的主要牛肉供应国,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即将高筑关税壁垒,中美间粮食进出口会受到影响。为应对特朗普当选可能带来的美国供应不稳定,中国对大豆进口采取类似牛肉的多元化策略,从巴西,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贝宁,乌克兰,乌拉圭,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进口大豆。
蝴蝶效应:影响干散货运输市场
①囤货
如前文提到,中国采取多元化策略进口大豆,根据Ursa报告数据,预计今年前九个月从各个来源运抵中国的散装海运大豆货物总量达到了8076万吨,比2023年1月至9月的卸货量(7742万吨)增加了近4.5%,比过去五年同期的平均水平(6823万吨)高出约18.5%。今年8月中国进口大豆量达到1214万吨,创下纪录,不过这被视为一种“预防特朗普”的囤货措施。
②航线供应链调整
中国通过进口多元化战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带来了新需求并推动了航线增长。例如,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量逐年增加,带动了南美至中国航线需求;丰收季节运力需求尤其高涨,巴西港口设施也在升级以满足出口需求。同时,俄罗斯也逐步成为中国的大豆替代供应国,中俄之间的海陆运输路线不断多样化,尤其是远东港口至中国东北的海运航线呈增长趋势。
总结而言,随着中国饮食的转变和供应链的全球化,中美间的贸易动荡将继续塑造全球航运和农产品市场。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各大航运公司必须密切关注这些数据,以便在形势变化时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