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36岁还在运营的集装箱船,揭示了什么?
2025年,我们看到了一幕令许多航运业内人士都感到熟悉又震惊的场景:一艘名为MSC Sabrina III的集装箱船(如下图),依然在全球航线上穿梭——而这艘船建于1989年,如今已经36岁。
这艘由全球最大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MSC)运营的老船,本该早已退役,却依然坚守在运营一线。这并非MSC个例,而是一种集体现象:老龄化支线型集装箱船正被大量“压榨”使用,背后折射的是全球支线船舶供应的严重紧张。
老骥伏枥,36岁船龄仍在服役
根据船视宝为信德海事网提供的信息显示,这艘名为MSC Sabrina III
的集装箱船舶建造于1989年,目前已经36岁船龄,这样的一个船龄相信已经比我们许多的读者年纪都要大。(欢迎上方投票)
该轮的所有者,船舶管理公司,以及该轮的运营方均为目前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MSC。
该轮最开始由目前已经破产的韩进海运建造,初始名字为Hanjin Oakland 轮,1998年MSC购入该论更名为MSC Sabrina轮,2022年MSC将该轮重新命名为MSC Sabrina III。
如下图,根据船视宝为信德海事网提供的有关于MSC Sabrina III轮的轨迹信息显示,这艘3074TEU的集装箱船目前仍被投入到印度次大陆的航线运营中。
老船还在跑,原因几何?
据粗略统计,MSC自2020年8月以来,已经收购了超过450艘二手船舶,其中大量为1,000–5,000TEU之间的中小型船舶。其中很多船舶在购买的时候船龄也都超过了20岁,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可替代的新船实在太少了。
据Clarksons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全球3,000TEU以下的支线型集装箱船总量为3,910艘,而同期在建订单仅有207艘,订单占比不足5%,而其中26%的船龄已超过20年。这意味着,当前支线船市场正面临一场“更新危机”。
此外,Alphaliner分析师还向信德海事网表示,MSC Sabrina III轮这样的船舶仍然能够在MSC体系中扮演有价值的角色,背后是MSC极具针对性的船舶调配策略。
Alphaliner分析师Jan Tiedemann在给信德海事网的评论中指出:
“当一家公司船队规模达到900艘时,其航线网络中会有大量冗余空间留给这些低效率的船舶,在一些特殊的航线中,其实船只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航行——可能三分之二时间都停在锚地、码头或在等待。”
在这种场景下,即使是一艘船龄老、燃效落后的船,其运营成本也会因低使用率而被“稀释”,同样任何节能新船所能带来的效率提升都会被折算成1/3甚至更低的经济价值。
“在这种航线结构下,一艘已折旧完毕的老船,反而是最性感的资产!”
Jan Tiedemann进一步向信德海事网表示,“更何况,MSC对这些老船也并非“放任使用”——许多船都进行了发动机降功率调节、涂硅涂料、安装风挡、甚至加装脱硫塔等技术升级,使其具备了继续服役至2040年的可能性。”
MSI:支线船“订单狂潮”正在上演
英国知名航运咨询机构MSI(Maritime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一股前所未有的“支线船建造热潮”正在加速形成。该机构介绍到,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增支线型箱船订单高达90艘,是去年同期的数倍,创下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新高;本季度还有约40艘支线船的订单正在酝酿;支线船舶的订单量季度环比增长高达230%,反映出市场对老龄化船队的深度焦虑。
MSI特别指出,60%的支线船队船龄超过20年,而MSC和CMA CGM也正考虑发起全面的支线船更新计划。班轮公司已成为当前支线船建造主力,约占新订单的48%,这也导致市场上可供租赁的船舶更加稀缺。
船厂爆满,交付排到2028年中
根据MB Shipbrokers 2025年6月最后一周的市场周报显示,中国船厂正成为支线船建造的主要承接地,目前所有1,700–4,300TEU船型的2027年建造船位几乎全部排满;2028年中以前的建造名额也基本被锁定;买家为锁定舱位,普遍接受将2028年交付的新船按2027年的价格下单;与此同时,二手船交易亦十分活跃,但可用船源极度短缺。
尽管目前租船市场相对平稳,但MB报告指出,1,700TEU船舶的长期租金维持在每日27,500美元左右,反映出该船型稳定且具吸引力的回报预期。
“小船热”,是趋势更是现实需求
支线型集装箱船之所以变得抢手,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逻辑:
1.全球船队结构失衡:近年来造船重心集中在1.2万TEU以上的大型船舶,支线船严重“被忽视”,而现有船队老龄化却在持续加剧。
2.区域化供应链兴起:中美博弈、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重组促使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多路径”“多中心”的布局,区域内港口间的高频连接需求大增。
3.港口适配性与灵活性:支线船可进入水深浅、码头小的港口,是连接“干线+末端”的关键节点,不可被超大型船替代。
4.环保法规带来的新需求:尽管目前只有14%的新造支线船具备替代燃料能力,但绿色更新的压力已成为推动订单的重要动力。
支线船不是“角落资产”,而是战略资产
当一艘36岁的船仍在航行时,这不是笑谈,而是信号。
它提醒我们:支线型集装箱船正处于供需极度不平衡的关键时刻。船东、租家、投资机构都在争抢这一资产,船厂产能则被迅速抢占——支线船正在经历从“被忽视”到“被哄抢”的剧烈反转。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绿色航运转型的大趋势下,支线船已不再只是战术工具,而是未来航运生态的“基础设施”。谁能掌握这条赛道的节奏,谁就有机会抢占区域航运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