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601989)10月27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拟向中国信达等8名交易对方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总计作价219.63亿元收购大船重工42.99%股权和武船重工36.15%股权。
其中,大船重工42.99%股权评估价值为165.97亿元,武船重工36.15%股权评估价值为53.66亿元。本次交易标的资产的总评估价值合计为219.63亿元。
中国重工拟以5.78元/股价格(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90%)向8名交易对方发行股份,预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8.00亿股股票。
需要指出的是,8名交易对方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中船重工的一致行动人。交易完成以后,中国重工的控股股东仍为中船重工,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本次交易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
拟实现全资控股
据介绍,大船重工和武船重工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及海洋武器装备制造企业,是中国重工的重要子公司。
根据相关信息,截至2017年4月,大船重工和武船重工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80%、82%。
中国重工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低迷导致新船有效需求不足,船舶市场陷入深度调整,三大造船指标特别是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持续大幅下滑。造船企业接单艰难,生产面临巨大挑战,盈利能力下降,行业整体形势较为严峻。
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的资产负债率将显著降低,财务负担有所减少,从而为中国重工未来的技术研发、产品拓展、产业升级赢得发展机遇,有利于维护中国重工广大公众股东的利益。中国重工实现了对大船重工和武船重工的全资控股,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重工对子公司的控制力,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中国重工也表示,虽然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减轻标的公司财务负担、增强军品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公司中长期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但短期内公司存在即期回报指标被摊薄的风险。
南北船合并引期待
今年8月17日,中国重工公告,拟引入中国信达等8家新股东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以债权或现金的方式对大船重工、武船重工进行增资,合计约218.68亿元。当时就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重工放下债务的包袱,可能是为下一步的“大动作”扫清障碍,这也再度引发大家对南北船合并的猜想。
在中国船舶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下称“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有着“南船、北船”之称。市场对南北船的合并一直有很高预期,南北船每一次资本动作,也都会引发“为合并重组铺路”的猜想。
中国重工为中船重工旗下上市子公司。另外,中船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船舶、中船防务也在9月26日晚间双双公告,称因控股股东正在筹划重大事项,可能涉及公司资产重组,公司股票将自27日起停牌。
如今中国船舶、中船防务仍在停牌中,中国重工为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股票也暂不复牌。
在两大集团一系列大动作之下,南北船合并更加受期待。国金证券研报认为,2017年将是船舶行业的整合大年,南北船合并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军船制造需要南北船合并来加深合作、提高产能,另一方面南北两船的内部整合已接近尾声。
国家发改委:推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10月27日从国家发改获悉林念修副主任于10月24日带队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调研,重点了解船舶工业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重大项目实施等情况。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基础上组建的中央直属特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最大的造船集团,业务涵盖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动力装备、机电设备、信息与控制、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六大板块,产品覆盖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及多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调研过程中,林念修一行来到中船集团展厅参观了上海长兴基地、广州龙穴基地沙盘和大型邮轮、超大型集装箱船、海工装备等多种装备模型。随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中船集团、有关部门、进出口银行、船舶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
林念修指出,面对全球市场低迷、竞争异常激烈、造船成本上升等不利条件,我国船舶工业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取得了显著成绩。中船集团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持生产经营总体平稳,启动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发挥了行业骨干企业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为我国跻身世界造船强国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主动作为,为船舶工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值得充分肯定。
林念修强调,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和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要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攻坚克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巩固和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地位,努力抢占世界船舶工业“制高点”。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2020年到2035年和2035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完善船舶工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效保障。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把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新机制,推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三是要加强组织协调,为企业实施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邮轮等重大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信德海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
12-15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5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5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5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5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5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5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3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3 来源:信德海事网
12-13 来源:信德海事网